他还让李禄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二世皇帝陵上,比如在开拓蜀道、拓宽驰道直道、开采矿物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加以使用。
……
刘邦在回到雒阳后没有急于前往荥阳这个抗楚的第一线,因为项羽在魏地也没有动,这就让刘邦和张良认为楚汉两方都有那么点心有灵犀,虽然这时代还没有这个说法。
于是在汉宫廷议上,就由张良出头把他对秦的分析拿了出来,并建议诸臣可以考虑一下有没有联楚伐秦的可能性,同时也说明灭秦后关中和巴蜀之地应归属汉国,否则无法真正后顾无忧的抵御西楚来伐,因此这应是两方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
至于在汉楚联合伐秦的过程中是合兵共伐一关还是分兵同时伐两关甚至再遣一师佯攻河东、如何与西楚配合等,他只是把这些议题列了一下,毕竟现在盟约是否能谈成尚未可知。
韩信则对两方如何联手伐秦的具体方式很有疑虑。
作为大军事家,他必然会想到两军之间的信任、两国之间的信任、会不会发生让西楚“假途灭虢”
的事情等等。
他虽然是汉军里唯一的大将军,可觉得自己现有的战绩尚未达到一定的强势地位,所以在提出这些疑问的时候很柔和,只是表现出一种担忧的态度。
他这些军事角度的问题,也获得了周勃、灌婴等将领的共鸣。
萧何在听了韩信的疑问之后,也从政治角度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汉已向秦求为王臣藩属以取得秦不在楚汉之争时背后捅剑,现在要谈西楚合盟伐秦,秦知道了后如果将与汉的合约抛出来,必然会使西楚对汉的猜忌更重,进一步加深两军相互防范之心,那么要不要在商谈盟约时主动把这事告诉西楚以示坦诚,换取双方之间的信任度?
韩信和萧何的担忧让刘邦的头很大,张良也头大,所以第一次廷议没有做出什么决定,君臣们都需要拿出几天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和麻烦,并看看有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大家都同意先遣使往见范增,很多事情总是需要在商谈中解决的,不妨先看看西楚的态度,所以第二天就把使者派往了大梁。
从雒阳到大梁陆路要走八天,但若从雒水乘船进入河水再转入鸿沟,因为河水与鸿沟段都是顺水,若日夜行进只需要两天,当然回程时因逆流则就需要四至五天了。
既然汉王君臣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想好,所以让使者无需辛苦的日夜兼程,因此使者抵达大梁并见到范增已经是四日后。
范增立即去见项羽,由于这事儿已经说过,大略已定,项羽当即同意范增出使汉国,自己则在大梁等待结果。
范增第二日立即启程与汉使乘船日夜兼程前往雒阳,就在他快要抵达时,曹参写给萧何和韩信的密信也到了两位收信人的手中。
咸阳到雒阳一千里,就算曹参用六百里加急一日内将信函送到函谷关,可从函谷关到雒阳有四百多里路途,大秦的邮驿显然不能用。
这又是带着阴谋的密信,不能用汉国驿路传递,所以最终送到萧何和韩信手中的信件并不是曹参亲笔,而是先经快传到函谷关,再由听风阁秘密快传到雒阳,解码后誊抄到帛卷上,悄悄递进两人的府中。
不是曹参亲笔,就有个确认信函来自曹参的步骤。
萧何与曹参是挚友,很容易确定。
至于韩信,曹参先在信中回忆两人相遇旧事,其中谈及饮茶及瓷茶碗等事都是没有第三人知道的,所以韩信也马上确认此信确实来自曹参。
分别写给两个人的信,自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内容。
萧何不擅长军事,曹参写给萧何的信中替他分析了与西楚联合伐秦军事上的危机。
首先与张良的分析相同,即灭秦后汉若不能占有关中,则无论获得多大的封地,也必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其次则是与韩信的担忧一样,如果与西楚盟约可成,如何进兵是个大问题。
共同进兵因彼此防范很难拧成一股绳,连一加一得到二的效果都难,汉军一定会避免给西楚军当前锋轻兵送死的状况出现,为此要产生争执,没准伐秦未成先内讧起来。
真要内讧的话汉军战力不如西楚军,摆明了送死,还不如不合兵。
分路进兵,使西楚攻函谷关潼关等于借道给他们,会不会被他们假途灭虢让汉又回归到只有南阳和南郡两地的局面?西楚夺了河南郡,那么上党郡被阻隔在河水以北也等于一起丢掉了。
若西楚同意主攻武关把潼关让给汉军攻,汉军如何确定自己能击败秦军先进关中?要让西楚军先破武关和峣关得了关中,双方盟约写得再好,项王肯定也不会将自己用人命打下的关键之地白白让给汉王。
可潼关当初项王集三十多万大军都未能拿下,汉王仅凭十几二十万卒就能拿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参略带讥讽的写道,楚汉自义帝被弑后一直互为敌手,现在突然就要议和共同伐秦,相信就是因为皇帝用百来个女卒击杀了三十个西楚斥侯,让山东诸侯重新想起秦的可怕,于是汉王和项王就有了共同语言。
问题是既然秦已经显得如此可怕,山东诸侯又拿什么来战胜秦人呢?要知道在楚汉互相打来打去的这些时日里,秦人一直在休养生息,粮物丰饶,仓廪日渐充盈,军中铁兵大量替代铜兵更为锋锐,现在的秦军已经比当年项王率诸侯联合伐秦时更为可怕,而当初项王率四十万卒联军之时,诸侯之间可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防范,基本算是齐心合力的。
明摆着的事实是,无论这个和议是否能成,伐秦之战对汉王都是不利的、毫无胜算的。
最后曹参“语重心长”
的说,如果自己与汉王和萧何大兄毫无交情与乡情可言的话,作为已列九卿之位的秦臣,他很乐于看到楚汉和议达成,然后在“共同”
伐秦中相斗相杀互相削弱再被秦军各个击破,或与秦军在雄关之前拼死拼活用累累白骨证明自己的失败,那样他就可以说服皇帝重新把山东拿回,再现天下一统,还不用拿数郡之地给汉王做封国了。
_
至于韩信,因为他本身就是军事家,因此对于楚汉两军联合伐秦的种种问题曹参在信中只是略提了几句,稍稍强调了一下韩信曾为项王下属,若两军合并一路进军在方略产生冲突,项王会不会认你是汉大将军?
虽然曹参只在武关和韩信接触过一次,但他很清楚这位对于功名的热衷,所以并不像给萧何的信那样以国家利益作为主旨,而是用私利来劝说韩信阻挠和议。
曹参直接点明了汉伐楚的大方略就是用汉王绊住项王,由你大将军绕道赵燕齐,抄项王的后路。
曹参接着说,如若你大将军成功,则天下将盛传大将军的武功威名。
然后曹参话锋一转,但是你要是伐秦呢?
入秦的通道就那么几条,武关、潼关、河东,在这样狭窄的关隘通道中,大将军就算是孙武再世,也只能用人命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打赢了是君王的光彩,不是你大将军的。
曹参同样以讥讽的口吻说道,大将军就算想绕道草原,九原云中也有十几万边军等着你。
大将军要想溯江水而先取巴蜀,还有巴郡江峡天险不那么好过。
皇帝既然由着山东六国遗族折腾,退回关中先保大秦根本之地,那就会严丝合缝的堵死任何可供山东诸侯利用的漏洞。
而且以女卒就可胜精锐斥侯的大秦,秦卒的战力如何,大将军当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