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后,他还将失去更多。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战斗下去。”
“是的,司令阁下。
必须战斗。”
为了法国。
。。。。。。
“尼韦尔总司令,你被免职了。”
“。。。。。。我明白了。”
1914年5月13日。
在马恩—埃纳战线前线失守之后的五天,法国政府终于从尼韦尔攻势中如梦初醒,做出了将其从总司令职位上解职的决定。
当然,这已经无异于亡羊补牢了。
尼韦尔就这样带着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表示会承担责任,然后愤然脱下军装滚蛋。
而接过烂摊子、负责重整溃败法国军队的人选,正是中央集团军司令贝当。
福煦也曾被提及为下一任总司令的候选人,但他在未与政府协商的情况下擅自放弃瓦隆一事,使得他的名字依旧只是被提了一提而已。
当然,要说谁的责任更大,那自然是那些让福煦做出此等决定的政府与政客们。
但不论时代如何更迭,资本政客始终是逃避责任的生物,最终,这件事就以对福煦既不追责也不处分的方式草草了结。
“感觉前路一片黑暗啊。”
此时此刻,负责善后尼韦尔留下的满目疮痍的贝当,前所未有地深深叹息了一声。
作为法国的新任总司令,他面临的问题堆积如山:不断被德军攻破的战线;对将士们怒火中烧的士兵;俄罗斯革命后蔓延进军中的激进思想。。。。。。这一切都压在了他肩上。
因此,贝当的部下曾劝他拒绝接受这杯“毒酒”
般的任命,但贝当仍毅然接下了总司令之位。
总得有人为法国饮下这杯毒酒,而那个“人”
,只能是他自己。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那位无能的总理也不在了吧。”
这话说的是亚历山大·里博。
在免除尼韦尔职务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他也不得不辞去总理之职。
因此,法国总理一职目前处于空缺状态,总统普恩加莱为了应急,授予贝当临时全权处理一切事务的权力。
这在极度强调文官控制军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中是极为罕见的一幕,毕竟两位拿破仑已经给后人留下了足够深刻的教训。
但贝当对此却并不反感。
毕竟法国会沦落至此,说到底还是因为政客插手军务、任意妄为的结果。
他并不喜欢尼韦尔,但尼韦尔之所以在高层反对下仍一意孤行发动进攻,不也正是政客的施压所致吗?
战争本该由军人来打,不是那些只会嘴上说说的文人墨客可以插手的事。
“好了,全体注意。”
获得总统授权的贝当立即召集各军司令,着手为法国动刀施救。
“多亏福煦司令拼死抵抗,比利时战线暂时稳定了下来。
但埃纳战线最终还是失守了兰斯。
更糟糕的是,那群德国佬毫无停下进攻的打算。
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将不断恶化,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稳住战线。”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埃纳战线上正在爆发的集体抗命事件。
若不能及时安抚士兵的不满,抗命极有可能演变成全面叛乱。
想想俄国是怎么灭亡的,就知道这一点绝对不能放任。
“带头抗命的士兵应立即枪决。
若继续放任,很快整个军队都将弥漫抗命之风。”
有人发言,多数将官纷纷点头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