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想起7天前在兰溪县和建德县所见,不禁皱眉。
胤禛叹道:“苏培盛,那钱塘江周边惨状,你可还记得?村庄冲垮,百姓无家可归。”
苏培盛面露不忍:“王爷,奴才怎能忘。那般情景,实在揪心。”
胤禛不语,想直接切实感受一下这余杭县的情况。踏入余杭县,目光如炬,四处打量。街头巷尾,百姓们虽神色间仍残留着对洪灾的余悸,但秩序井然。
他与苏培盛穿梭于人群中,听闻百姓们谈论着官府应对水患的举措。
一位卖菜的老妇说道:“咱县太爷可真是上心呐,自打听说上游发了洪水,就带着人忙前忙后的,又是准备物资,又是组织人手加固堤坝。”
胤禛微微点头,对苏培盛低语:“看来这余杭县的官员,对此次江南水患之事确实尤为积极。”
苏培盛附和道:“王爷圣明,如此看来,余杭县百姓倒是能少受些苦。”
胤禛并未满足于街头听闻,他带着苏培盛,又去往余杭县城周边的村落。
只见田间地头,虽能看出洪水肆虐的痕迹,但已有人在清理淤泥,修缮房屋。
胤禛走进一户农家,一位朴实的农夫正在整理农具。胤禛问道:“老哥,这洪灾过后,日子还过得下去吗?官府可有帮忙?”
农夫憨厚地笑道:“多亏了官府啊,给咱发了粮食,还帮着一起修房子。咱这心里头,踏实着呢。”
胤禛看着农夫真诚的笑容,心中稍感宽慰。他又在周边几个村落细细观察,所见所闻皆印证了余杭县官员的积极作为。
胤禛回到县城,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对苏培盛说:“看来余杭县这边,官员们确实尽心尽力,本王便不再去余杭县官场了解情况了。但金华府和严州府水患严重,咱们得赶紧过去。”
苏培盛应道:“王爷心系百姓,不辞辛劳,真是江南百姓之福。”
于是,胤禛一行人骑上快马,朝着金华府又疾驰而去。
胤禛一行人沿着钱塘江、富春江、衢江水路陆路并行,自余杭出发,途径临安、富阳、桐庐,一路行来,所见皆令人痛心疾首。
沿江的村庄大多在洪水肆虐下被冲毁,残垣断壁在萧瑟的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一路上,他们遇到不少流民,拖家带口,眼神中满是疲惫与迷茫,朝着金华府或严州府的方向艰难前行,期望能在那里得到当地官员的赈灾庇护。
苏培盛看着这些流民,忍不住叹道:“王爷,这些百姓实在可怜,这场洪水,可真是害苦了他们。”
胤禛面色凝重,微微点头:“本王定要想办法,让百姓们早日重建家园。”
当他们再次来到之前洪水肆虐严重的兰溪县和建德县时,这里虽依旧一片荒凉,但相较之前,倒也有了些许改观。
胤禛看到,官府已经组织起一些秩序,百姓们似乎也有了主心骨,知道该往何处去寻求帮助,该如何在灾后艰难求生。
胤禛欣慰地说:“看来这几日,官府和百姓齐心协力,还是有了些成效。”
苏培盛笑着应道:“王爷英明,有您的督促,地方官员们也不敢懈怠。”
然而,当他们再次回到金华府,眼前的景象却让胤禛的眉头又紧紧皱了起来。
金华府虽比10天前刚到时好了很多,但外城边依旧安置着诸多流民。
此时,正巧赶上官场施发赈灾粮。
只见粥厂前人声嘈杂,按照清代粥厂“每日辰、申二时放粥,老弱优先”(辰时上午7点到9点;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的规矩,灾民们排着长队。
胤禛让身后的一个随从去领了一碗赈灾粥。
当看到那碗粥时,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只见那粥水多米少,稀得可以照人,饥民们喝下去,根本无法饱腹。
胤禛一看,心中怒不可遏,当即对苏培盛说道:“苏培盛,去把这金华府知府叫过来!”
苏培盛不敢耽搁,匆匆去了。
不多时,金华府李明知府一路小跑着赶来,见到胤禛,赶忙跪地请安:“王爷万安,不知王爷唤下官前来,所为何事?”
胤禛怒视着他,将那碗粥重重地放在桌上,厉声道:“你自己看看,这就是你给灾民施的赈灾粥?水可代米,饥民啜之无饱,你这是在赈灾,还是在敷衍了事?”
李知府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王爷息怒,下官罪该万死。这几日,粮食调配实在困难,下官也是无奈之举啊。”
胤禛冷哼一声:“哼,休要找借口!本王一路行来,看到兰溪、建德等地都在积极应对,为何你这金华府却如此不堪?”
“你若不想丢了乌纱帽,就立刻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改善灾民的生活。否则,本王定不轻饶!”
李知府连连称是:“王爷放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一定不让王爷失望。”
胤禛看着跪地的知府,心中明白,治水赈灾之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但他整治江南官场、救助受灾百姓的决心,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