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记忆重构与社会控制为主题,采用新闻报道与私人日记交叉叙事的方式,深入探讨记忆作为商品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新闻简报:2025年3月18日《新京日报》
标题:记忆银行用户激增,隐私保护引争议
内容:
由灵镜科技研发的"
记忆银行"
APP上线仅三个月,注册用户便突破三千万。
该应用宣称能够提取并存储人类的深层记忆,还可通过AI技术进行场景还原。
然而,近期有用户反映,自己删除的记忆竟在平台上被标价出售。
灵镜科技CEO秦逸回应称:"
所有记忆在上传时都经过了匿名化处理,不存在隐私泄露问题。
"
私人日记:林夕的备忘录
日期:2025年3月17日
内容:
又一次在凌晨三点惊醒,那个被删除的钢琴声记忆,再次在梦中响起。
我登录记忆银行想查看删除记录,却发现账户里多了一段陌生的童年记忆——穿着红裙子在孤儿院的走廊上奔跑。
灵镜客服说是系统故障,可为什么这段记忆里的阳光,和我现实中窗帘的花纹一模一样?
新人物设定:
1。苏璃(记忆掮客)
-身份:游走于记忆黑市的神秘人物,掌握着记忆篡改技术
-特殊能力:能够通过触碰读取他人表层记忆,还能植入虚假回忆
-秘密:她的耳后有一个灵镜科技的二维码,扫码后会跳转到秦逸的加密邮箱
2。记忆清除者(社会控制机构)
-身份:由政府授权的特殊组织,负责删除公众的敏感记忆
-特殊装备:配备声波干扰器,能在30米范围内抹除特定记忆
-行动代码:每次执行任务后,会在现场留下"
记忆更新"
的红色警告贴纸
核心冲突:
1。记忆货币化
-灵镜科技推出"
记忆币"
,用户可以用记忆兑换商品
-黑市上,初恋记忆能卖到5000元,童年创伤记忆更是高达10万元
2。记忆污染
-部分用户的记忆开始出现混乱,自己的记忆里混入了他人的人生片段
-林夕发现自己的梦境,其实是某部未上映电影的剧本片段
3。记忆真相
-秦逸的加密邮件中写道:"
所有记忆都是伪造的,包括你现在看到的这段话。。。"
多维场景构建:
1。记忆银行总部
-大厅里排列着137台记忆提取舱,每台机器都发出婴儿心跳般的声响
-墙上的标语写着:"
你的记忆,值得更好的未来"
2。记忆黑市
-交易暗号是哼唱《小星星》的前三个音符
-货架上摆放着"
初吻记忆芯片高考作弊记忆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