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认为男孩子可以有些狂妄,甚至要大胆的去憧憬一个未来,为了所想的目标可以长期为此行动。认为年轻可以肆意妄的去做一件事、去犯错、去改正、去感受、去体验。
我在某社交平台上第一个ID是:sober,代表清醒的意思,寓意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自己的思维、思想、判断保持清醒状态。天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其少见的天赋过人,就像神话故事中的“投胎转世”记忆没有褪干净,远远超出于同龄人的异常优秀指标;另一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日积月累的成为了所谓的“天才”。
虽然每个人的起点生长环境不同,但公平的是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相同的,都是24小时都是一分一秒的流逝,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把他把时间放在了哪里,一旦将大量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件事上,其他方面自然就会变得薄弱。有这样一条新闻“昔日‘神童’魏永康逝世年仅38岁”,这位神童跟其他神童的故事很像,虽然不像古文中的“伤仲永”一样,很多人只羡慕他光鲜亮丽的故事,2岁识千字、4岁初中毕业、13岁考入湘潭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一切就在他考入中科院后,在母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单一的思想要求下,很快他的“天赋神力”消失,最后无奈退学。
记得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就有一段剧情演绎,由于剧中人物刘星比较淘气,他的妈妈刘梅请来了同事家的孩子过来给孩子做个榜样,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普遍眼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没想到在短暂沟通后,那位好孩子鞋带开了自己都不会处理,还需要妈妈贴身进行照顾。那一瞬间刘梅就决定宁愿让自己的孩子淘气一点也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变成了生后不能自理、看上去呆呆的失去了孩子的快乐。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淘气,重点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童年缺失,就像有很多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在童年时期没有了童年的快乐,认为有了钱、有了一定能力什么都可以享受,什么都来得及,后开孩子真的有了一番成就可是已经不在年少,对于他而言游乐场里的项目那些快乐都是他从小到大无法体验的。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方面原因,有少部分父母由于自己吃够了没文化的亏,过度于将自己的人生遗憾变态的给予到孩子身上,往往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我始终认为到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情,总有人提倡“快节奏”总有人通过金钱炫富制造焦虑,虽“忧患意识”是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但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教育难免会造成了没有体验。
为了成绩而读书、为了分数而报班、为了挣钱而学习,除了利益驱动没有任何主见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都不一样,相信大部分一定是“望子成龙成凤”,做事先做人,如何看待一个人除了谈吐举止,更多的是在校小事上的细节,坚实的人生三观可以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奠基。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一位企业的董事长和说过,能力固然重要但做人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能力强的人做人有问题到了后期要出大问题,职务当到一定程度后拼的就是人品口碑,为企业大方向考虑。人这一辈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要能做,心里一定要从一开就要有所权衡。
“谋生的路上不抛弃良知,谋爱的路上不放弃尊严”,无论走到了那个高度,只有守住底线,才能活的踏实,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一旦一开始丧失了判断,在善与恶之间犹豫片刻,一次凝望深渊就永远无法回头,下马坠落的一瞬间已经万劫不复,很多腐败的开始都是从一时的虚荣,一个简单朴实不华丽的贿赂……总会有人说“上学没用、读书没用”类似的话语,时间证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吃到了没文化、没知识的亏,越来越少的人说学习没用了。
人都会有遗忘,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如果长期不用都会渐渐遗忘。其实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绝非无用,他们会穿过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提升你的修养,丰富你的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言谈举止,甚至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目的不是读了多少本的成就,也不是学习了多少东西的炫耀,而是当你生活的狼狈不堪、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时,能给你一种莫名的力量。眼光可以近视,目光不该短浅,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日子,有些凌乱,有些遗憾,甚至有些狼狈不堪。但在孤独的经历中拭去了稚嫩,沉淀了自己、丰富了眼界,让曾经难以释怀的自己变得风轻云淡,就像别人问我,你今天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我回答: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在不该努力的地方不去努力,不该挣的钱不会不得以的去获取,我们期待,一切皆是来日方长,未来可期,一切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