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日,姑苏城来了位不速之客。黛玉在虎丘茶肆教观弈点茶,忽听珠帘响动,抬眼便见个锦衣公子执扇而入——竟是金陵巡抚之子陈文昭,当年北静王府诗会上对黛玉惊鸿一瞥的旧识。
“一别经年,妹妹竟已嫁作人妇。“他指尖摩挲着茶盏上“潇湘“二字,目光灼灼似要穿透纱帘。观弈突然打翻茶筅,碧绿茶汤泼湿他蜀锦袍角,暗纹里竟藏着忠顺王府的蟠螭图腾。
三更梆子敲过,黛玉忽从妆奁暗格摸出支珊瑚步摇,簪头刻着“文昭“小字。“这物件“她指尖发颤,“分明是及笄那年丢的!“
窗外传来瓦片轻响。我追至后院,只见太湖石上搁着个锦盒,盒中玉镯内侧刻满蝇头小楷——竟是黛玉少女时的诗稿。紫鹃惊呼:“姑娘的字迹,怎会“
“有人摹了我的笔迹二十年。“黛玉冷笑,将玉镯掷向墙角,碎玉中滚出粒蜡丸,裹着半张泛黄的《大观园图》。
端午龙舟宴,陈文昭当众呈上鎏金屏风:“此乃令尊林公旧物。“黛玉指尖抚过屏上《烟雨图》,忽觉绢丝微凸——夹层中竟缝着她十岁时临的《兰亭序》!
“屏风确是林家旧藏。“我按住黛玉颤抖的手,“不过这幅《烟雨图》“话音未落,观弈突然撞翻烛台,火焰舔舐处,绢画显出一行朱砂小字:“宁负如来不负卿。“
陈文昭脸色骤变。黛玉用银簪挑开画轴,抖落张泛黄的婚书——男方落款赫然是陈文昭,日期竟在黛玉与我定亲前三月!
夜雨敲窗,我独坐书房摩挲婚书。烛光忽暗,茗烟闪身入内:“查清了,陈家在金陵有座暗窑,专仿前朝字画。“说着递上支断簪,簪头梅蕊里嵌着粒东珠——与当年宝钗遗落的珊瑚珠恰成一对。
“好个移花接木。“黛玉将婚书浸入药汤,墨迹褪去后显出北静王府印记,“他以为换了婚书日期,便能坐实青梅竹马的情分?“
五更天,我们潜入陈家暗窑。当掀开仿制黛玉字迹的绢帛时,暗门后忽传来女子啜泣——竟是失踪多年的袭人!
公堂之上,陈文昭犹自狡辩:“我与林妹妹确有婚约“黛玉突然掷出支翡翠耳铛:“这物件,可眼熟?“
耳铛落地碎裂,露出内壁刻的“忠顺“二字。陈文昭瘫坐在地,原来他竟是忠顺王流落民间的私生子!
“你摹我字迹二十年,却不知真正的《兰亭序》“黛玉展开随身丝帕,帕角绣着行小字:“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才是她十岁时的真迹。
秋雨绵绵,袭人跪在黛玉跟前泣诉:“当年宝玉让我仿姑娘笔迹写信,谁料这些信全落到陈家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