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佛学研究十八篇评价 > 中国印度之交通(第1页)

中国印度之交通(第1页)

(亦题为《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我国文化,夙以保守的单调的闻于天下,非民性实然,环境限之也。西方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为文化三大发源地,有地中海以为之介,遂得于数千年前交相师资,摩荡而日进。我东方则中国、印度为文化两大发源地,而天乃为之阈,使不能相闻问。印度西通虽远,然波斯、希腊尚可递相衔接,未为孤也。我国东南皆海,对岸为亘古未辟之美洲;西北则障之以连山,湮之以大漠;处吾北者,犬羊族耳,无一物足以裨我,唯蹂躏我是务。独一印度,我比邻最可亲之昆弟也。我其南迈耶?昆仑、须弥(喜马拉耶)两重障壁,峻极于天。我其西度耶?流沙千里,层冰满山。呜呼!我乃数千年间,不获与世界所谓高等文化诸民族得一度之晤对。伤哉!酷哉!天之啬我以交通,乃至此极。吾家区区文物,乃不过吾祖宗闭户自精辛勤积累而仅得之。《记》不云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彼西方之民,何修而多友,我乃并一而无之也。

环境能熏造性质,我民族受此种交通之酷遇,自然养成几分保守的单调的气习,固毋庸讳言。然使一民族对于外来文化而无容纳之可能性,则其族非久遂成为“僵石化”,而绝不足以顺应生存于大地。畴昔西方之人,颇以此缺点代吾质疑惧。虽然,吾得有反证以明其绝不然也。当秦汉以前与我接触之他族,其文化皆下我数等,我对之诚不免贡高自慢,然吾族绝未尝自满以阻其向上,绝未尝自是而不肯虚受人。魏晋以降,佛教输入,贤智之士,憬然于六艺九流以外,尚有学问,而他人之所浚发,乃似过我。于是乎积年之“潜在本能”,忽而触发,留学印度,遂成为一种“时代的运动”(PeriodicalMovement)。此种运动,前后垂五百年,其最热烈之时期,亦亘两世纪。运动主要人物,盖百数,其为失败之牺牲者过半。而运动之总结果,乃使我国文化,从物质上精神上皆起一种革命。非直我国史上一大事,实人类文明史上一大事也。

尤当注意者,本篇所记述,确为留学运动,而非迷信运动。下列诸贤之远适印度,其所以能热诚贯注百折不回者,宗教感情之冲发,诚不失为原因之一部分,然以比诸基督教徒之礼耶路撒冷,天方教徒之礼麦加,与夫蒙藏喇嘛之礼西天,其动机纯为异种。盖佛教本贵解悟而贱迷信,其宗教乃建设于哲学的基础之上,吾国古德之有崇高深刻之信仰者,常汲汲焉以求得“正知见”为务。而初期输入之佛典,皆从西域间接,或篇章不具,或传译失真,其重要浩博之名著,或仅闻其名,未睹其本。且东来僧侣,多二三等人物,非亲炙彼士大师,末由抉疑开滞。以此种种原因,故法显、玄奘之流,冒万险,历百艰,非直接亲求之于印度而不能即安也。质而言之,则西行求法之动机,一以求精神上之安慰,一以求“学问欲”之满足。惟其如此,故所产之结果,能大有造于思想界。而不然者,则三家村妇朝普陀,非不虔敬,而于文化何与焉?明乎此义,则知吾所谓“留学运动”,非诞辞矣。求法高僧,其姓氏为吾人所耳熟者不过数辈;东西著述家所称引,亦仅能举二三十人。吾积数月之功,刻意搜讨,所得乃逾百。以其为先民一大业,故备列其名表敬仰,次乃论次其事也。

西行求法古德表

表注:

[1]校者注:原误作“二八九”,今改正。

[2]校者注:原误作“三二七”,今改正。

[3]校者注:原误作“卷八”,今改正。

[4]校者注:原误作“三七五”,今改正。

[5]校者注:原误作“卷七”,今改正。

[6]校者注:原误作“十五年”,今改正。

[7]校者注:全名为《萨婆多部律摄》,又称《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有部律摄》。凡十四卷。印度胜友撰,唐代义净译。

[8]校者注:原误作“杂阿毗昙心经”,今改正。

[9]校者注:《高僧传》卷一《昙摩难提传》原文为:“乃愿欲出家……及坚死后方遂其志,更名道整。”

[10]校者注:原误作“叔”,今改正。

[11]校者注:原误作“三十七年”,今改正。

[12]校者注:原误作“四〇三——四二七”,今改正。

[13]校者注:原误作“卷十”,今改正。

[14]校者注:《出三藏记集》卷九原文为:“河西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竞习胡音,折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

[15]校者注:原误作“宋元嘉中故重寻《涅槃后分》,遣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至长广郡(今青州)舶破伤足,因疾而卒”。今改正。

[16]校者注:此处原略“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博闻奇趣,远参异言。往”数字,以省略号识之。

[17]校者注:原误作“获其梵本”,今改正。

[18]校者注:此处原衍一“之”字,今改正。

[19]校者注:“复”字原脱,今补正。

[20]校者注:原误作“太”字,今改正。

[21]校者注:原误作“十二”,今改正。

[22]校者注:元魏太武帝在位二十八年(424-252),故“太武末年”至少应在440年以后才较为合理。另有一种可能,即“太武”为“太延”之误。因(433-439)与“太延”之(435-440)较为接近。

[23]校者注:原误作“十四”,今改正。

[24]校者注:原误作“五二三”,今改正。

[25]校者注:“冬”字原脱,今补正。

[26]校者注:《洛阳伽蓝记》卷五原文为:“云与惠生……向西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正光二年二月始还天阙。”

[27]校者注:《魏书·恹哒传》原文为:“熙平中,肃宗遣王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求访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

[28]校者注:原误作“《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今改正。

[29]校者注:原误作“十三年”,今改正。年号“武平”者,为时仅六载(570-575),而说“十三年”者,乃以“武平六年”加上“往返七载”所得之和,乃想当然耳。

[30]校者注:原误作“五七四”,今改正。

[31]校者注:原误作“大隋受禅,暹等赍经应运”,今改正。

[32]校者注:原误作“耽摩主底”,今改正。“耽摩立底”,一般译作“耽摩栗底”。

[33]校者注:原误作“宝罗筏”,今改正。

[34]校者注:原误作“供舍”,今改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