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城里的道路没有临安府的宽,赵书屿找了个地方存放马车步行往济世堂走。
沿途顺便采购生活用品,家里两个月没住人,后面他要上学可以多买些屯着。
济世堂内。
数十位病人在排队,李老大夫有条不紊的给病人看诊,小药童少见的一脸凝重的站在一旁帮忙。
药柜后有两个眼生的少年,一个忙着抓药,另一个埋头研磨石臼中的药材,看着很是忙碌。
赵书屿走近,两个少年听见声音头都没抬,自顾说道。
“看诊去旁边排队,抓药后面排队,直接把药方放在哪桌上。”
赵书屿没打扰他们,踱步走到看诊区,观察了一番病人,现大部分都是伤寒感冒的症状。
李老大夫给一位两三岁的幼童诊完脉,皱眉沉思片刻,又让幼童伸出舌头给他看,幼童太小又不舒服,病恹恹的靠在娘亲怀里不张嘴。
那妇人看着也不过十七八岁的样子,焦急的哄着孩子,让孩子听话伸舌头。
小药童见幼童半天不伸舌头,上前蹲在孩子面前,拉着孩子的手哄着:“阳阳你看哥哥怎么做,跟哥哥学。”
“啊。”小药童张大嘴对着小孩子‘啊’出口。
小孩子应当认识小药童,真的跟着张开嘴,‘啊’的声音很小,在人多的诊室几乎听不到,好在孩子肯张嘴了。
李老大夫凑近捏住孩子的下巴,用舌诊镜仔细观察他的舌苔和舌质,片刻后松开,捋了捋胡须后提笔开药方。
“李大夫,小阳吃了三日药昨天明明都好了,怎么今天早上又热了?”
李老大夫垂眸将药方写完,吹干墨迹,沉声说道:“孩子太小身体底子差,感染伤寒容易反复。”
想着又问道:“昨夜是不是给孩子洗澡了?”
妇人一听,知道可能是洗澡引起的,眼圈一红很是自责,“是洗澡了。”
“都怪我,我看小阳昨天精神很好,前几日热出了不少汗,想着给他洗个澡能睡得舒服些。”
李老大夫见她如此说话声音软和下来,认真叮嘱:“这几日秋风凉,小阳体弱本就容易感染风寒,给他洗澡最好在屋里烧个炭盆,平日在后背放张汗巾子,小孩子活泼跑跑跳跳出汗多,一出汗再吹风又容易得伤寒。”
妇人一副羞愧的模样,第一次当娘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可是这些照顾孩子的注意事项没人教她,难怪她家小阳老是伤寒热。
“我记住了,多谢李大夫。”
李老大夫将药方递给她,让她去抓药,妇人抱起孩子千恩万谢的往药柜走去。
赵书屿看着不禁感慨,那女孩子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做了娘亲,这么小就要学着照顾孩子也是艰难。
“下一个。”
小药童扬声喊道,一米开外等候的病人立马上前坐到李老大夫对面,熟练地将一只手放在脉枕上。
李老大夫一边搭脉,一边观察病人的脸色,同样要求病人伸出舌头检查,仔细看完方才下诊断。
“你的伤寒已经大好,外邪已经祛除,尚还有点咳嗽,我给你重新开张方子再喝三日便好了。”
“好的,多谢李大夫。”
赵书屿一直站在不远处看李老大夫看诊,一直到他看过四个病人,小药童扶着一个老婆婆经过赵书屿身边被小药童看到。
“咦,赵公子您来了?可是有好久没见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