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再次让天下陷入战乱。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朱标可太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所以,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与仁义无关,而是为了消弭祸乱。
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之举。
可是……这个回答太反常规了,与他接受的教育完全相悖。
朱标一时间有些无法接受,反驳道:
“可异姓王皆有大功,汉高祖应该想别的办法消弭危险。”
“直接出兵讨伐,灭其全族,就是不仁。”
马钰摇摇头,说道:“消弭危险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学习长沙王吴芮即可。”
长沙王吴芮,主动将自己的封地让出一部分给朝廷。
封地内的金、铜等矿产全部上交,地方赋税六成上交国库。
还削减自己的军队,只保留基本的仪仗队。
汉初七位异姓王,独长沙王得以善终。
且长沙国传承四代,后因绝嗣才除国。
为什么汉初中央与藩王斗争如此激烈,长沙国却能偏安呢?
无他。
没有威胁。
说的再简单点,刘邦铲除的不是异姓王,而是对中央朝廷有威胁的地方势力。
只是恰好异姓王有这个实力罢了。
史记记载,刘邦封了137位功臣,其中130位得善终。
刘邦亲自出手解决的,只有六个异姓王,这都是有史可查的。
所以,到底是谁在说他刻薄寡恩?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彭越等人愿意学习长沙王,主动让出利益,降低自己的危险性吗?”
朱标默然不语,答案非常简单,不可能。
阻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他们让出的是更大的权力。
但……
“既然汉高祖知道藩王的危害,为何还要册封刘姓子孙为王呢?难道他看不出其中的祸端吗?”
马钰叹道:“他应当是明白的,这么做不过是形势所迫罢了。”
“至于其中缘由……这涉及到另外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与今日这个话题无关,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现在咱们说回丹书铁券,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会说有它必死了吧?”
“就算不是朱元璋,换成别的皇帝,只要他心中还有天下,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有了丹书铁券,后世帝王想动权贵们就会很麻烦。
权贵做大,朝廷威仪不存,乃亡国之道。
国之不存,毛将焉附。
百姓就是最终的受害者。
但凡有远见的君主,都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点点头,对父亲的误解也全部消除。
原来不是父亲不仁……不对,所谓的不仁,其实就是对天下万民最大的仁。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
正想道谢,却听马钰话锋一转道:
“当然了,正如你方才所言,问题不只是有一个解决方法。”
“如果换成汉高祖、唐太宗这样胸怀宽广的君主,会想办法将丹书铁券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