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芙蓉帐暖度春宵全诗 > 第25章(第1页)

第25章(第1页)

“怎么,”殷祝疑惑道,“有什么不对吗?”

“不,不是,”宋千帆语无伦次,“陛下,您是认真的?”

殷祝理所当然道:“当然。”

他并不是异想天开。

青琅的原因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殷祝一直想亲眼看看大夏时期的战役,顺便了解一下边境城市的军事布防、农业经济和北屹军队的作战能力等等,这样将来下达政令,心里也好有个数。

先前召集内阁时敲打唐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只有把内阁和祁王两大最不安定的因素都先暂时摁下去,他才能放心离开新都。

殷祝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也不了解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

长期待在深宫里,每天只能看到下面人送上来的奏折,很容易偏听偏信。

殷祝就算再崇拜他干爹,也得承认,个人的视角始终是有限的。

他被以苏成德为首的一帮宫人照顾得太好,时常会忽略很多常识性的细节。

比如他知道一碗粥卖几十两银子,普通人家一年平均收入才几两到十几银子,可锻造一把能在战场上杀敌的战刀要多少钱?一把材质稍差些的菜刀又要多少钱?一簇能破甲的铁质箭头呢?

他不知道。

而且,虽说平均工资和物价是最好反应一个时期生活水平的指标,但就像现代的打工人和首富平均一下,年收入也能超过几个小目标一样,纸面上的东西,太容易被人美化粉饰了。

相隔数百年,即使是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也不能确保统计出的数据一定是准确的。

在某个王朝末期,物价上涨,太监甚至敢骗皇帝一个鸡蛋在宫外卖十几两银子,忽悠得皇帝都不敢轻易吃鸡蛋。

真正的穷苦百姓,他们平时吃的是什么?战争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以及,假如在战时要保证一家人不饿死,一年最起码的口粮是多少?

王朝末期多出昏君,正是因为他们距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太远了,远到甚至无法想象,穷的细节究竟有多惊心动魄。

晖城之战,已经是大夏走向灭亡前,打得最成功、最漂亮的一场战役了。

再往后,即使宗策创立神机营和血铁骑,多次在与战场上获胜,还指挥士卒在当地屯田种粮,自给自足,也无可避免地因为大夏内部腐化、国力衰弱等等原因,战况一次比一次惨烈。

据统计,天佑五十年至兴和七年,短短十一年间,大夏人口数量便锐减至原先的三分之二;

待到宋千帆病逝,人口更是只剩下了天佑五十年的三分之一不到。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最保守的计算估计,也足足有八千万人死在了这场王朝更迭的血腥战役之中。

所以,殷祝想,他必须要去前线亲自看看。

比起派遣监军,他这个皇帝亲至,干爹总不会再将他拒之门外了吧?

当然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算前期做了一系列筹备,也得秘密行事,早去早回才行。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殷祝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东风:“爱卿,你会帮朕隐瞒好的吧?对吧对吧?”

宋千帆张了张嘴,欲哭无泪。

“陛下,您是不是对臣有什么误解?”他颤颤巍巍地指了指自己,“以臣如今的官职,在朝中都说不上什么话,这种事情,您还是找阁老们来商议比较好吧?”

殷祝撇嘴:“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而且朕才不想面对一张张痛心疾首的老脸,看了就糟心。”

“陛下,臣的命也是命啊!”

殷祝笑起来:“你放心,朕此次出行严格保密,不会有太多人知道的。朕会以闭关修行的理由宣布罢朝五日,你帮朕盯好几个新都几个关键人物就行。”

宋千帆自暴自弃地叹了一口气。

“陛下说的,是哪几个?”

“祁王,唐颂唐阁老,殿前指挥使……”殷祝摆着手指头数,“哦对了,还有你的老丈人王存。”

宋千帆:“……陛下就不担心臣故意走漏消息?”

“朕一向相信自己的眼光,”殷祝轻描淡写道,“宋爱卿,别人说你窝囊,但朕一直觉得,你只是把什么事的后果都看得太明白,所以才会动不动就退缩。”

“大部分人承担不了责任,就会甩锅赖账,但你不会;你一旦做出选择背上这份责任,哪怕抗不了,也要扛到死。”

这番话其实不是殷祝自己说的,而是后世一位历史教授在上公开课时,给观众们讲解一首古诗词时做出的注解。

那首诗,就是大夏亡国后,宋千帆在宗策墓前下马题下的千古名句。

宋千帆目光怔忪地看着殷祝,眼眶渐渐红了。

一滴热泪顺着他的脸颊滚下。

这一刻,他从未有过如此强烈地理解,何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壮怀!

“陛下!”

他坐在座位上,很窝囊地呜呜哭着,一边用袖子擦眼泪,一边还不忘向殷祝谢恩,“臣一定尽力为陛下周全!只是您真的真的不能把青琅也一同带去啊,会出人命的!”

殷祝疑惑道:“为什么?”

宋千帆支支吾吾半天,吸了吸鼻子说:“不知道陛下您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