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们说。。。。。”
大家正聊得火热,邮递员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进来。邮递员是这里的常客,来文化馆送报送信跟来自己家一样。
不过“刘一民”的信是他第一次送,他知道这是文化馆新来的作家,而且跟文化馆的其他作家不一样,人家有真东西。
“刘一民同志,《诗刊》给你的信。”邮递员笑着说道。
“你们先聊,我去拿一下!”刘一民看着戛然而止的聊天氛围不好意思地说道。
“是不是过稿了?这还聊什么聊,我们也沾沾喜气。”老李高兴地说道。
老张尤其兴奋,率先接过了信,当准备撕开的那一刻,又不好意思地递给了刘一民。
【刘一民同志:
你的诗歌我社已收到,诗歌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我社一致决定刊登您的诗歌。希望你您继续保持创作积极性,为人民创作更多的优秀诗歌。
希望您继续投递,下次来稿可直接投递给邹获凡同志。
《诗刊》杂志社】
“邹老过的稿子?邹老出来工作了?”老李惊讶地说道。
刘运生感叹道:“应该是刚出来,一民了不起,邹老可是诗坛的支柱级人物。”
老张颤抖地接过手稿信,激动地说道:“可算如愿了,做了那么多年的梦,终于有一天成真了。”
大家还没有散去,刘一民知道是想看什么,于是打开了汇款单,24块钱的稿费,算下来就是千字六元。诗歌的算法跟小说不一样,诗歌是十行算一千字。
“千字六块?这么高?”文化馆这些人不是羡慕稿费多,而是震惊于这个稿费标准。
“苏老的稿费据说也才千字六块,一民,你这第一首就赶上咱们豫省第一届文联主席的标准了?”老李不可置信地说道。
刘一民淡笑道:“可能是为了鼓励我。”
“别谦虚了,这标准看的我有点呼吸不上来,我缓缓,我缓缓……”
稿费标准象征着不同作家的地位,能拿的多说明写得好,编辑部认可。这跟钱多钱少有关系,但更多的是一个面子问题。
大半天,文化馆的这些人才消化完,都在心里感叹道天才啊,这才是真正的天才。
君不见《诗刊》都为他打破常规,还没听说过哪个新人这么厉害!
办公室沉默了许久,刘运生想转换个话题,于是拉着老李说道:“老李,再讲一讲你参加作协会议的故事?我们可都想听。”
老李正准备讲,看了看已经坐到办公桌前拿起笔的刘一民,顿觉索然无味,悻悻地说道:“咱们还是向一民学习吧,多写一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表了。”
老张背着手说道,像是看开了一般:“也不能过于强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