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收购战的深入,香江的资本市场和公共交通行业都被这场风波所牵动。
雷永孝能否成功收购中巴,成为香江巴士市场的霸主,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这场收购战已经成为了香江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同时,雷永孝的名字再次响彻港九城。
“我的乖,雷永孝一个后生仔,既然拥有20几亿港币的家产,比李超人年轻时还牛13呀。”在某处工地,一个工友拿着报纸惊叹道。
“李超人20多岁的时候还在塑料厂,比起雷永孝差远了。”工友乙。
“你都四十多了,口袋里拿出一万港币都困难,还好说别人。”
“靠,你也不一样也是一个穷鬼。”
在一个工地,两个工友由闲聊变成了干仗,成为了一个小报的头版头条。
反正市民们的议论,纷纷看雷永孝旗下企业。
………
清晨的阳光透过深水湾大宅的落地窗洒进房间,雷永孝从床上起身,伸了个懒腰。
今天他的身边难得没有女人陪伴,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每个星期留一天独处,放空思绪,整理心情。
他走到窗前,俯瞰着深水湾的海景,微风拂面,带来一丝清新的海盐味。
下楼后,雷永孝坐在餐厅里,拿起阿军早已准备好的报纸,开始翻阅。他习惯每天早晨喝茶看报,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报纸几乎是获取外界消息的唯一途径。
香江虽然只有500万人口,却拥有90多万份报纸的销量,足见这里的信息传播之活跃。
今天的报纸头条依旧有着关于陈青松的新闻,自从他以9。98亿港币的天价收购了金门大厦以来,媒体用陈青松是马来亚驻港机构代表,背后有莫斯科银行的支持,成为了香江商界的焦点人物。
雷永孝对此并不感到意外,陈青松的就是靠炒作自己起家,他不可能放过任何炒作自己的机会。
不过,雷永孝并没有过多关注陈青松的动向。他更在意的是关于自己的报道。
由于他最近对中巴收购案的沉默,媒体对他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反而让他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过度的曝光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在收购中巴的关键时刻。
尽管如此,雷永孝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外界的发声。他通过旗下的《天天日报》和《天天晚报》开始正面引导舆论,强调顺安通出行收购中巴后,巴士出行不会涨价,只会提升服务质量。
这一策略旨在缓解公众对垄断的担忧,同时为中巴收购案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吃过早餐后,雷永孝换上笔挺的西装,准备前往九龙大厦上班。
他坐进豪华平治防弹轿车,阿军熟练地启动车子,驶向九龙方向。路上,雷永孝的思绪再次回到了中巴收购案上。
最近,他通过市场吸筹和与黄家的谈判,已经成功获得了中巴20%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