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读懂伤寒论就可以看病了 > 第二章 2中医脉诊奥秘 三部九候阴阳平衡洞察健康(第2页)

第二章 2中医脉诊奥秘 三部九候阴阳平衡洞察健康(第2页)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这句话则强调了通过诊察寸口脉来判断人体虚实、阴阳平衡状态的重要性。寸口脉位于手腕部,是中医脉诊的主要部位之一。通过诊察寸口脉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虚实、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气血的盈亏状况。这种判断方法不仅准确可靠,而且简便易行,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这段文字,其实是中医脉诊中对不同病因所引起脉象变化的生动描述。它揭示了中医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病因的独特智慧。

“风则浮虚”,说的是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主表,反映了风邪易于侵袭人体肌表的特点;虚脉则主气血不足,暗示了风邪致病时,人体正气往往有所损伤。

“寒则牢坚”,则是说寒邪侵袭时,脉象会变得紧实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以及寒邪致病时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沉潜水滀,支饮急弦”,这两句描述了水湿之邪致病时的脉象特征。沉潜水滀,指的是脉象深沉而滞涩,如同水被深潜于下、难以流动一般,这反映了水湿之邪易于阻滞人体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特点;支饮急弦,则是指支饮病(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涎壅盛等症状)患者的脉象往往弦急有力,这与水湿之邪阻滞气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有关。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象变化与人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动脉主痛,指的是脉象跳动明显时,往往伴随着疼痛症状;数脉主热,指的是脉象频率增快时,往往提示人体有热邪侵袭或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患者可出现心烦意乱等症状。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成规。即使脉象与常见病因不完全对应,医生也应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来推断病因病机的变化。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总结了中医脉诊中脉象变化与疾病多样性的关系。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脉象的太过或不及,也都可能提示着疾病的严重性或特殊性。

原文: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段文字,其实蕴含了中医诊断疾病时的深邃智慧和独特方法。它告诉我们,疾病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总有“奸细”——即病因在作祟。而中医在诊断时,就像侦探一样,需要仔细审查疾病的表里虚实,分辨病邪侵袭的三焦部位,从而精准定位病因,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疾病生的根源。在中医看来,疾病的生往往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有关。这些病因就像“奸细”一样,潜藏在人体内部,伺机而动,引各种疾病。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表里,指的是疾病的病位深浅和病性寒热虚实;三焦,则是中医对人体部位的划分,包括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通过审查疾病的表里和三焦部位,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邪的侵袭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需要细致入微、全面观察。医生不仅要了解病邪侵袭的部位,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以便准确判断病情。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最高境界。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邪侵袭的脏腑器官,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从而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能力,就像神仙一样神奇,但实际上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句话则体现了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需要不断传承和展。通过将诊断经验和智慧记录下来,传授给后人,可以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和展。

原文: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在中医理论中,呼吸与脉象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共同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呼吸,作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方式,其节律和深浅直接影响着脉象的变化。而脉象,则是中医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呼吸者,脉之头也”,这句话强调了呼吸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呼吸的节律和力度,会直接影响脉象的跳动和形态。因此,在中医诊脉时,医生往往会关注患者的呼吸状态,以更好地把握脉象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题目中提到的两种脉象变化:

一种是“来疾去迟”,即脉象来时急促,去时缓慢。这种脉象被称为“内虚外实”。在中医看来,这往往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不足,而外部邪气却相对亢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体往往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同时又可能伴随着一些热象或炎症表现。

另一种是“来迟去疾”,即脉象来时缓慢,去时急促。这种脉象被称为“内实外虚”。与“内虚外实”相反,它反映了人体内部邪气亢盛,而外部正气却相对虚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体可能表现为内部不适,如疼痛、胀满等,但外部却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脉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只是中医在诊断疾病时的一种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中医还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在诊脉的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声音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生活习惯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dududu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