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读懂伤寒论就可以看病了 > 第3章 6中医伤寒两感病 六经传变全解析(第2页)

第3章 6中医伤寒两感病 六经传变全解析(第2页)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这句话描述的是在第十天,太阴病的症状开始消退。太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里的“腹减如故”指的是腹胀症状减轻,恢复到正常状态,“则思饮食”则表明患者的食欲开始恢复,想要吃东西了,这是脾胃功能逐渐恢复的标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这一段落,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十一日少阴病衰”,指的是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少阴病的症状开始减轻。少阴病在中医中通常与心肾两脏的阴阳失调有关,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恶寒热等症状。当这些症状开始减轻时,说明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展。

接下来,“囊纵,少腹微下”,这里的“囊”可能指的是阴囊或下腹部,“纵”和“微下”则描述了这一区域的松弛或下垂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这可能与肾气的恢复有关,因为肾气具有固摄和升提的作用。当少阴病衰,肾气逐渐恢复时,原本因病情导致的下腹部紧张或不适可能会得到缓解,表现为“囊纵,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则可能指的是病邪的退去,这里的“大气”可以理解为病邪或病气的总称。当病邪退去,正气得以恢复时,病人的整体状态会有所改善。

“病人精神爽慧也”,这是病情好转的明显标志。当少阴病衰,正气恢复,病邪退去时,病人的精神状态会明显改善,表现为精神爽慧、神志清醒。

然而,如果病程过十三日以上,病情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寸尺陷者”,即寸口和尺脉的脉象变得沉弱无力,这通常意味着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这是因为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脉象沉弱无力往往意味着正气衰败,病邪深重。

综上所述,这一段话描述了少阴病在病程的第十一天开始减轻的表现,以及病情好转时病人精神状态的改善。然而,如果病程过长且脉象沉弱无力,则预示着病情危重,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一句话,我们可以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等角度进行解读。

“若更感异气”,这里的“异气”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中不同于原先致病因素的另一种病邪。在中医看来,人体之所以生病,往往是因为外界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人体,或者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正气不足,病邪得以乘虚而入。当人体在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基础上,再次遭受到另一种病邪的侵袭时,原有的疾病就可能会生变化,转变为另一种疾病。

接下来,“变为他病者”,指的是由于“异气”的侵袭,原本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等都生了改变,变成了一种新的疾病。这种变化可能涉及到病位的转移、病性的寒热转化、虚实变化等多个方面。

最后,“当依后坏病而治之”,这里的“后坏病”可以理解为转变后的新疾病。当疾病生转变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体质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转变后的新疾病,医生需要重新进行辨证分析,确定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然后依据这些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成因、传变以及治疗有着一套独特而深入的认识。针对“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解读。

先,“若脉阴阳俱盛”,这里的“脉阴阳”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和尺部(代表阴)。“俱盛”则意味着寸尺两部的脉象都显得有力而充实,这通常表示人体内的正气充盛,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病邪也较为强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寒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成温疟”的情况。温疟是一种特殊的疟疾,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疟疾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先寒后热,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以及汗出而解等特点。

接下来,“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这里的“阳脉浮滑”通常表示人体阳气浮盛,可能有热邪在内;“阴脉濡弱”则可能表示阴气不足,或者有水湿之邪在内。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下,如果再次遭遇风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风温”的情况。风温是一种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疾病的传变与转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因、病机、体质、环境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温疟和风温这两种疾病,中医会根据其具体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文: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状态。“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洪数”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洪大而数。洪大之脉通常表示人体内的阳气充盛,气血运行旺盛,但也可能意味着热邪内盛,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数脉则表示脉搏跳动较快,通常与热邪相关,反映体内有热邪扰动。

“阴脉实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实而有力。实脉通常表示邪气盛实,正气不虚,但也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瘀血、痰饮等有形之邪阻滞。大脉则可能表示气血充盛,但也可能与热邪内盛有关。

当人体处于“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这种脉象状态下,意味着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争激烈,阳气充盛但也可能伴有热邪内扰,同时阴分也可能存在有形之邪的阻滞。此时,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就有可能出现“变为温毒”的情况。

温毒是中医对一种特殊病因和病机的概括,它通常指感受温热病邪后,病邪蕴结于体内,郁而化热,热毒炽盛,灼伤气血,败坏脏腑,从而引一系列严重的症状表现。温毒为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被视为中医临床上的危重症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温毒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环境、饮食、情志等。因此,在治疗温毒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等方式来预防温毒的生。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温毒病变情况。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温毒等危重症方面的重要作用。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脉诊、病因病机以及疾病传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阳脉濡弱”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代表阳)脉象濡软而无力。濡脉通常表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或者体内有湿邪阻滞。弱脉则表示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当阳脉出现濡弱时,往往意味着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阴脉弦紧”指的是寸口脉的尺部(代表阴)脉象弦而紧。弦脉通常表示肝气郁结,或者体内有寒邪、痛症等。紧脉则表示寒邪内盛,气血凝滞。当阴脉出现弦紧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寒邪或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的侵袭(即“更遇温气”),由于正气不足,阳气虚弱,且体内有寒邪或湿邪阻滞,就容易引瘟疫等严重疾病。瘟疫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危重,变化迅。

此外,“以此冬伤于寒,为温病”是对疾病传变的一种描述。中医认为,人体在冬季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寒邪会潜伏在体内,到了春季或夏季,随着气候的变暖,寒邪与体内的阳气相争,就可能引温病。温病是一种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症状表现与普通的感冒、流感等有所不同,通常表现为热、口渴、咽痛、咳嗽、痰黄等症状。

“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则是指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传变密切相关,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不同脉象状态下,人体再次遭遇温热病邪侵袭后可能出现的瘟疫病变情况,以及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免外邪的侵袭,并在出现疾病时及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治疗。同时,也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瘟疫等严重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dududu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