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一句“记仇”,如同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附近那些看热闹的人,都暗暗将这话记在了心里。
这年头,真正傻的人能有几个?大多数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隐隐猜测到,这事铁定是刘正搞的鬼,目的就是报复贾张氏之前对他的辱骂。
经此一事,在众人心中,又多了一个轻易招惹不得的人。
王主任面色阴沉,带着满腹怨气转身离去。她心中对号院,虽说还不至于彻底没了好感,但一想到这段时间生的事,那原本的好印象便如潮水般迅退去。
她不禁对自己以前亲自挑选出来的三个协管员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暗自思忖着他们的办事能力。
再联想到贾张氏这类泼皮,回想起这段时间生的诸多事情,似乎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贾张氏的影子,本来就不讨喜的贾张氏,在王主任心中的观感更是一落千丈。
当然,还有刘正。
当年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形象,在王主任心里已彻底烟消云散。
她满心疑惑,十三岁的半大孩子,不正是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年纪吗?怎么这刘正就如此记仇呢?
记仇也就罢了,他居然还真付诸了行动。
王主任并非不想审问胡小红她们,只是规章制度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横在面前。她不能仅凭自己的怀疑,就像审问犯人那般对待她们。
再说了,像胡小红她们这样的逃荒者,就像是刺猬一样,浑身上下都是刺,着实让她有些无计可施。
就好像后世那些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员,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极易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胡小红她们就属于这一类人。
不论处在任何年代,想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就必须妥善安抚好这类人群。
王主任来的时候气势汹汹,仿佛要将这院里的纷争一扫而光;走的时候却心事重重,脚步也显得格外沉重。
不过在离开之前,她还是忍不住再次严肃地警告贾张氏:“贾张氏你可长点心吧,这世上可不是谁都会惯着你的。”
对此贾张氏那是左耳进右耳出,扛着扫帚高高兴兴没心没肺的回家了,完全忘记了今天受到的屈辱。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为了安抚她,王主任给她放了一上午的假。
胡小红三人则满心感激地看向刘正,眼中闪烁着泪花。
她们都记不清有多久没尝过二合面馒头的滋味了,细细想来,少说也有三四年了。
说出来可能一般人难以理解,她们几乎都快忘记二合面馒头或是白面馒头是什么味道了。
更何况,刘正又给了她们每人一块钱。
在六十年代,这一块钱的购买力可不容小觑。它可以买到斤高粱,或是斤棒子面,亦或是o斤玉米渣,差不多还能买o个鸡蛋。
对于胡小红她们这些长期在饥饿边缘挣扎的人来说,这一块钱,足以维持一个月的生存。
如今她们吃住都在救济站,这一块钱便可以妥妥地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即便是每人分到的那两个二合面馒头,也能拿出去换钱,或是与别人交换其他生活所需。得了这么多好处,她们又怎么可能说出是谁指使的呢?再说了,真不是刘正去找的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