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客栈,俞晓棠立刻着手筹划。她用剩余的银两在京郊租了三亩薄田,又通过马头儿的关系购买了些优质种子。接下来半个月,她吃住都在田边草棚,亲自耕作,应用现代农技改良土壤,种植抗旱作物。
附近的农民起初对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嗤之以鼻,但当她田里的苗子比旁人的长得又快又壮时,好奇渐渐变成了敬佩。不少人主动来帮忙,顺便学习她的方法。
“姑娘这法子真神了!“老农张伯看着郁郁葱葱的田地感叹,“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旺的苗子!“
俞晓棠耐心地解释深松土、轮作、堆肥等原理,并鼓励大家尝试。很快,“神田女“的名声传遍了京郊,连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派人来参观。
一个月后,俞晓棠的试验田迎来首次收获。产量是周边农田的三倍,而且品质上乘。这个消息如野火般蔓延,终于传到了朝廷耳中。
这天,俞晓棠正在田间指导几个农妇制作堆肥,一队官兵突然到来。
“哪位是俞晓棠姑娘?“为首的官员问道。
“我就是。“俞晓棠擦擦手上的泥土。
官员展开一卷黄绢:“圣上口谕,宣俞晓棠明日入宫觐见,献农技良策。“
围观的农民们哗然,纷纷跪地恭喜。俞晓棠强忍激动,恭敬领旨。她知道,机会来了。
次日清晨,俞晓棠换上最体面的衣裙,带着精心准备的种植记录和样品,在官员引领下进入皇宫。
穿过一道道宫门,眼前的景象让她屏息——朱墙黄瓦,雕梁画栋,侍卫肃立,宫女穿梭,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这与她生活过的简陋村庄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她更加理解萧景珩所处的世界有多么不同。
在偏殿等候许久后,太监尖细的声音传来:“宣,农女俞晓棠觐见!“
俞晓棠深吸一口气,跟随太监进入大殿。殿内金碧辉煌,两侧站着文武百官。她不敢抬头,按照之前学的礼仪恭敬跪拜。
“平身。“一个威严而略显疲惫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俞晓棠小心起身,这才看清龙椅上的皇帝——年约六旬,面容清瘦,眉宇间与萧景珩有几分相似,但气色不佳,不时轻咳。
“朕听闻你有神田之术,产量三倍于常,可是真的?“皇帝问道。
“回陛下,民女只是运用了一些特殊的种植方法。“俞晓棠恭敬地回答,然后详细解释了土壤改良、轮作间作、选种育种等原理,并呈上收获的样品。
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对身旁的大臣道:“若推广此法,我大梁粮食产量必能大增,实乃社稷之福!“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殿侧传来:“父皇,儿臣以为,农事关乎国本,新法当谨慎试行,不可冒进。“
俞晓棠浑身一震,不用抬头也知道是谁在说话——萧景珩。三个月不见,他的声音更加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太子所言极是。“皇帝点点头,“俞氏,朕封你为司农寺丞,专司新法推广,你可愿意?“
俞晓棠没想到会有官职,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司农寺是掌管全国农业的机构,丞虽是小官,但也有品级,对她这样的平民女子来说已是破格提拔。
“民女恐怕难当此任。“她谨慎地说,“民女更愿在田间劳作,亲自实践。“
皇帝略显惊讶:“哦?那你想要什么赏赐?“
俞晓棠鼓起勇气:“民女只求一块更大的试验田,和推广农技的机会。“
这番不贪功名的回答让皇帝龙颜大悦:“好!朕准了。赐京郊皇庄百亩,准你自由试验。另,每月初一、十五入宫,为朕讲解农事。“
“谢陛下隆恩!“俞晓棠叩首谢恩,眼角余光却瞥见萧景珩紧锁的眉头。
退朝后,俞晓棠在太监引领下退出大殿。刚走到回廊拐角,一个高大的身影突然拦住了去路——正是萧景珩。
他身着杏黄色太子常服,头戴金冠,腰系玉带,气度非凡。那张曾经对她温柔微笑的脸,如今冷若冰霜。
“俞姑娘,“他声音冷淡,“京城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这句话如刀般刺入俞晓棠心脏。她强忍心痛,直视他的眼睛:“殿下认识民女?“
萧景珩眼神闪烁了一下:“周将军提起过你照顾过本宫一段时日。“
“只是一段时日吗?“俞晓棠轻声问,“殿下可还记得东山上的泉眼?月下的诗句?田埂边的“
“够了!“萧景珩突然低喝,随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过去的事不必再提。念在你曾相助的份上,本宫会安排人送你离京,保你一世衣食无忧。“
俞晓棠握紧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多谢殿下美意,但民女凭自己的双手也能衣食无忧。民女来京,不为攀附权贵,只为“她顿了顿,“确认一些事情。“
“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