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李善长的到来对于筑堤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但作为曾经淮西党的魁首,李善长这个行动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朝堂的时候,李善长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宰相,又是国公,毫无疑问的文臣之首,而且又是以足智多谋见称,长袖善舞,淮西的文臣武将渐渐的就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后来因为胡惟庸的事情,李善长明哲保身,选择退出朝堂。
但退出了朝堂的李善长,影响力仍旧在。
没有人知道李善长明明已经退出了朝堂,为什么还要掺和到这一次的纷争之中,而且是站在皇上的这一边。
只有李善长心里清楚,现在的皇上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样了。
当初胡惟庸的事情,他现在想起来仍旧心有余悸,多少个不眠的夜里,他都在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越想越觉得恐惧,皇上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料到了所有一样,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当中。
皇上怎么可能做到这般料事如神呢?
李善长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唯一能够想到的解释是,皇上的身后有一个不可揣度,神仙一样的人物。
这一次,皇上推行新政,反抗者只有死路一条。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善长虽然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还想做一回俊杰。
前有江夏侯,后有李善长,其他人哪里还敢明目张胆的违抗新政?
无论是做样子,还是怎么样,几乎所有官绅地主都象征性的派出几个人参与到这场对抗洪流的斗争当中。
官绅地主的到来,也让一直愤愤不平的百姓兵丁们心中一下子舒坦了。
“洪武皇帝好啊,不论怎么样,至少他让咱有机会看到,官绅子弟和咱们一起服徭役的一天!”
“以前我不信朝廷真的能让官绅和我们一起当差,现在我开始有些信了。”
“洪武皇帝能够让官绅子弟和我们一起当差,这是千古头一回啊!”
“……”
官民难得的同心协力,总算是守住了淮河大堤。
雨过天晴。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选择了退让一步,官绅可以不身体力行的当差,但是必须交钱,朝廷用这部分钱去请人代替他们当差。
就好像是打了一巴掌后再给一颗甜枣,这颗甜枣就非常的甜,一下子,官绅地主们仿佛卸去了一副重担,纷纷都长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徭役可是相当的辛苦,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几乎没有怎么劳作过的官绅子弟而言,简直是要命。
所以,相比于辛苦的徭役,他们当然更愿意出几个钱。
然而……
既然最难接受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接受了,那么,摊丁入亩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所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税收新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总算是得以在淮西一带推行。
……
解决了淮西的事情,朱元璋回到京师已经是三个月以后,而这个时候,徐达和朱棣却是带了一堆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