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边是放籍书,前些日子就已经在衙门记录了,还有份户籍文书,一张房契,写的是你的名字,你这些年身似浮萍,算是叫你在这儿扎个根……”
温氏听到此处,不由悲从中来,滚滚落下泪来。
陆氏催她赶紧带着九九走,分别之前,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妹妹,你是从东都过来的,我也不算是没有见识的人,看你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大家出来的,所以这会儿才敢叫你带着九九走。”
她叮嘱陆氏:“你在外边安置好九九,等我的消息,要是瞧见咱们西门外边挂起了两对白灯笼,那就带着九九回来,好歹送老爷一程,要是见不到白灯笼亦或者数目不对,可千万别回来!”
温氏应了声,事出紧急,也无暇与陆氏道别,两人短暂又迅速地说了几句,她便赶紧带着尤且懵懂的九九离开了。
温氏离开不到一个时辰,衙门的人就把樊家的几处出入门户给查封了。
清点之后,发现少了樊康之女樊九九。
差役去问陆氏。
陆氏也是大惊失色:“什么,九九不见了?!”
忽的想起来什么似的,赶忙叫人去温氏房里瞧瞧,待知道温氏也消失无踪之后,陆氏跌坐在地,破口大骂:“丧良心的贱婢,老爷待她不薄,前脚把她放籍,后脚她就跑了!”
又急慌慌催促差役们:“赶紧带人去把她们给抓回来啊——温氏也就算了,九九可是老爷唯一的骨血!”
差役们彼此对视一眼,匆忙打发人去搜寻樊家逃妾温氏及其女樊九九。
……
温氏安置好了女儿,改换装扮,每隔两日,便往樊家西门外去瞧一瞧。
虽然衙门始终没有通报樊康的罪名,可那两对召唤她和九九回去的白灯笼,也一直没有挂起。
温氏为此忧虑不已,既伤怀于樊康之死,也忧虑于陆氏此时的情状。
有时候,她怔怔地看着自己的手,好像还能感觉到来自陆夫人那双手的温热的触感。
温氏生下九九的时候,也是四十岁的人了,大夫说她年纪大了,怕是不好生养,樊康和陆夫人俱都忧心忡忡。
陆夫人生来有疾,不能生育,樊康倒是纳过两个妾,也生下过孩子,只是都没有养大。
温氏有了身孕,夫妻俩都很高兴。
陆夫人红着眼睛,私底下跟她说:“老爷跟本宗的兄弟不睦,先前一伙儿吃饭,喝多了酒,生了口角,那边又拿子嗣来说话,老爷嘴上不说,回来之后翻来覆去,一整晚都没睡着,我听着,也没法做声……”
温氏感念樊康和陆夫人对她的看顾,心里边也盼着,生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出来。
怀孕的时候,她吃得很多,觉得这样对孩子好,壮实。
陆夫人起初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大吃一惊:“傻妹子!”
她说:“把孩子养大了,不好生的呀!就算是能生出来,你也得受大罪!”
温氏听得怔住了,呆呆地道:“原来是这样吗?”
陆夫人察觉出来一点什么,没再继续说这事儿,温氏低着头默默良久,也没再提这个话茬儿。
到了十月临盆,居然生得很顺利。
樊康听人说是个女儿,起初有些失望,再一想,又笑了,说:“也好,也好!”
产婆把孩子抱了出去,他都不敢接到手里,仍旧叫产婆抱着,爱得不行,“心肝儿、肉儿”的叫。
院子里的人都在恭贺老爷,还有人去门外放鞭炮,发喜钱。
只有陆夫人陪在温氏身边,握着她汗津津的手,跟她说话。
温氏恍惚之间,想起了万家。
她的第一个孩子生出来,同样也是被人欢天喜地地抱走了,有去庄夫人面前贺喜的,也有去老爷面前讨赏钱的。
只有她一个人躺在榻上,孤零零地,像一条被剪开了大洞的烂口袋。
好痛啊。
真的好痛。
外边光影一闪,刺痛了她的眼睛,好像是有人把产床前悬挂着的帘子掀开了。
温氏恍恍惚惚地,听见有人讶异地出了一声:“哎?她还活着呢!”
是啊,她还活着。
……
几日之后,樊康的葬礼很匆忙地举行了。
温氏没叫九九出来,自己到临街的茶楼上,遥遥地送了送他。
将要离开的时候,她听见茶楼里的两个客人在议论这事儿。
“人的命还真是没法说,前几天瞧着还好好的,忽然间就发病死了,扔下一家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