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我的姑母是马皇后见月明 > 第14章 甲骨文(第1页)

第14章 甲骨文(第1页)

马皇后也一头雾水,搞不清楚马钰为何突然讲起文字的演变来了。

正疑惑的时候,就听到宋濂的惊呼响起。

虽然还是不明白,一个字的字型不同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但不妨碍她知道,马钰成功拿捏住了宋濂的情绪。

这让她非常惊讶。

宋濂的修养自不用提,即便是和李善长因为理念不同发生争执,他也从未如此失态过。

现在竟然被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用三个问题就给拿捏了。

回想马钰回答三个问题的过程,她渐渐琢磨了过来。

他一直在东拉西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然后给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这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啊。

这让她既高兴又无语。

高兴的是马钰确实是个人才,无语的是打压的计划估计要失败了。

看着情绪激动的宋濂,马钰在心里给自己大大的点了个赞。

成功。

感谢前世的考古工作者,感谢郭店楚简。

或许有人要问了,不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吗,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吗?

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一小撮搞学问研究的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象形文字有个特点,最早的时候大部分的字,本身就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简单点说就是,它的字型就是它的字意。

只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过于复杂,书写非常不方便。

在后续的传播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简化,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在演化的过程中,很多字型和最初已经完全不同。

当然,并不是说简化不好。

简化过后的文字笔画简单,书写更加方便,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

这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问题是,很多字在演化的过程中,本意也丢失了。

就好像‘鸡鸣狗盗’,最初是个褒义词,后来就演变成了贬义词。

有些字词的意思改变就改变了,影响并不大。

但有些字的改变,影响就非常大了。

比如‘仁’这个字。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论语总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

问题在于,孔子也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

而且面对不同的人提问何为仁,他回答也是不同的。

比如,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等到颜渊问仁。

孔子的回答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大家都知道,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论语对‘仁’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解释。

后来孟子把仁具象化,解释为‘仁爱’,要求君主爱百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