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兄弟,便应同生共死!
闭着眼睛跟随老大便是。
老大指东,他们向东;老大指西,他们向西。
老大忠君,他们亦然;老大背弃,他们随之。
然而读书人不同,他们接受过专门的“忠君”教育。
君臣有序,父子有别!
读书人有自己的评判准则,凡事依此衡量。
他们的忠诚对象不是上司。
读书人也不会像莽夫或粗鄙武将那样,盲目讲义气。
如果某个文官的上级提出某种行动,除非该文官与上级的利益捆绑足够紧密,或者实在别无选择,否则这位文官绝不会遵从命令,更不会配合行动。
通常情况下,他反而会第一个站出来,直接除掉自己的上级。
这既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
文官的权势建立在国家体制的运行之上,其利益也来源于此。
一旦国家秩序崩塌,国家权威消逝,文官群体便毫无价值,无法指挥任何人。
百无一用,莫过于书生。
因此,读书人不得不维护国家体制,不得不效忠君主!
相比之下,武将在国家秩序崩溃后,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部下,在地方上称雄割据。
这也是为何历代朝廷倾向于用文官制约武将的根本原因。
文官或许会在体制内部腐化堕落,只顾维护文官团体的共同利益,损害国家整体利益。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堕落,都离不开对国家体制的依赖。
一旦脱离体制,他们的权力便将荡然无存。
历史上,文官试图篡位的唯一方式,就是逐步掌控体制内的权力,成为最大的权臣,最终取而代之。
归根结底,他们依旧需要依附体制才能生存。
他们无法摧毁体制!
而武将则因为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相当于自成一个**的系统。
他们随时可以脱离国家这个大系统,建立起自己的新秩序。
武将的权力未必完全来自于国家赋予,也可能源自自己的追随者。
只要有这些兄弟支持,即使国家不存在了,武将仍然可以拥有“权力”。
一种来自暴力的“权力”。
正因如此,无论武将多么忠诚,他的忠诚始终值得怀疑。
这是由武将的本性决定的!
傅叶就是蓝玉的私人武装,蓝玉让他做什么,他就一定会去做。
就算让他去刺杀皇帝,他也绝不会迟疑。
像这样的人,蓝玉麾下并不少见,至少也有几百个。
他们遍布大明各地的军队之中。
在军队里,他们又有自己的下属和同伴。
每个人都能召集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这些人联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
蓝玉在明朝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让朱元璋对他始终存有戒心。朱允熥并非单纯想要惩处傅叶或削减蓝玉的权力,而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历代王朝的这一顽疾。这不是针对蓝玉一人,而是为了彻底根治封建社会中军队内部长期存在的隐患。只要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皇帝就永远无法真正信赖武将,哪怕他自己坐上了皇位也一样。
---
人心是最易变的。今日的忠诚之士,明日或许就会反目。唯有通过制度变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后患无穷。
开国之主,特别是那些从草根阶层崛起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总陷入两难境地。因为创业初期,全靠兄弟间的义气维系。一群忠心耿耿的伙伴共同奋斗,才得以开创基业。然而建国之后,当初的伙伴自然会认为,江山是大家合力打下的,理应共享成果。毕竟,传统观念中就是如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