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江山射姬第一章历史中的历史学家 > 第17章(第2页)

第17章(第2页)

陈肇说的几句话,王老头眨巴着眼睛,有一半没听懂,还心想着卖米粉能赚几个铜板?

但是看少爷坚持,他也只好照着陈肇的吩咐办事,毕竟这两年下来,陈肇的决定无不是正确的,先是带领着陈家度过了杀人的疫情,有改革了卫生,让大家的生活变好。

陈肇问起米粉,王老头有些得意的笑了起来,他说:“大少爷,米粉活计,你找我就找对人咯!”

米粉确实是王老头的拿手绝技,他详细的跟陈肇说明米粉的制作工艺,还介绍了所有的米粉生产工具,陈肇听的很仔细,听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些生产工具。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陈肇就开始动手建造一个米粉作坊,榨床、石碾、石臼等生产工具很全,但是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只适合单人制作,陈肇跟王老头一起对这些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使这些工具能够适应大规模生产,能大两号的就大两号,不能大两号的多准备点。

王老头也不理解陈肇为什么要扩大生产规模,米粉这东西,按照庄稼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当饭吃,只能算一种小吃,够一家人端上饭桌的米粉产量也就够了,为啥要做这么多呢?

陈肇也不想跟王老头解释过多,两人还是合力设计和改进了生产工具。

随后陈肇直接指挥着从白莲教那边拉来的壮丁们建立了一个米粉生产工坊,这年头盖房子盖工坊根本不用请人来做,家里面会盖房子的人多的是,从白莲地区带回来的这些工人,盖房子那是手到擒来。

工坊是照着规模生产的方向建造的,陈肇要求这个工坊要盖的又大又宽敞,一开始工人们还以为陈肇要建个新的大院子住,毕竟大少爷长大了,弄个新的敞阔大房子也无可厚非,按照陈肇指使建的时候,有个陈家的下人就跟陈肇说:“大少爷,大厅建这么大,摆进去家具也显得太空了,配套的卧室也不好建,不如建小一点?”

陈肇说:“这房子不是给人住的,是用来加工米粉的,你们按照我说的来就行了。”

三十多个男人干活的效率很高,半个月就搞定了。

这个“厂房”没有完全按照南方的房子风格做设计,而是建成了一个“长屋”的样子,边长有将近二十米,宽只有六米,总面积也有一百二十平,在这个时代可算得上是一间大房子,为了适应米粉加工所需要的环境,陈肇要求房子的前后都要有窗户通风,他当时这么要求的时候,可把手下的下人们惊的不轻,农村有句俗话:“门前不栽树,屋后不开窗”,这是风俗风水问题,屋子后面开窗户是遭忌讳的。

陈肇当然不会理会这些,花了点功夫说服了下人们,虽然很是不理解少爷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间“犯忌”的屋子,他们还是照着干了。

建好之后,又简单的扩建了一个小院子。

然后将改造过的生产工具搬迁进去,晒米粉用的竹席像太阳能板一样一排排的放在工坊的大院里,陈肇默默估算了一下产量,整个工坊正式投产一天生产个五百斤鲜米粉不成问题。

陈肇早就计算好了成本、收益、生产规模,也初步预测了杭州府的市场需求,一碗米粉本来打算定量五两粉,跟王老头商量这件事的时候,王老头笑着说:“大少爷,五两粉哪里够呀,都是些壮劳力,一两米能做二两鲜米粉,谁都知道粉吃少了不压饿!”

陈肇仔细一想,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一天就吃两顿饭,这顿早饭是至关重要的,必然要吃的饱饱的再出去做工,他跟王老头商量了一下,决定一碗粉定量八两米粉,半斤,加上卤汁、浇头,保证这一碗米粉分量十足。

这样算下来,五百斤鲜米粉能供应一千碗米粉,这时候的陈肇还没意识到杭州府市民的消费潜力是何等之大。

然后是成本计算,细细一算,陈肇被如此低廉的成本吓了一大跳。

原材料成本低到了让陈肇不敢相信的地步,一斤米做两斤粉,五百斤粉,大约需要二百五十斤粮食,也就是不到两石粮食,按照此时的粮价,一两银子能买两石半左右的粮食,二百五十斤粮食大约7oo文钱左右的样子。

按照一碗米粉市场价格6文钱,一千碗粉就是6ooo文,足六两银子!

当然,这其中只是计算了单一原材料的成本,还有其他原材料的成本,陈肇就算把这些原材料成本往最多算,一千碗粉的原材料价格绝不可能过一两银子。

然后陈肇初期的投入是什么?

陈肇突然现自己好像根本就没怎么花银子,成本在哪里?

在价值论中,三大基本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三大要素,米粉产业是轻资本产业,原材料和生产工具陈肇家里面完全拿得出来,其次就是土地,身为大地主家庭,还能少得了地?

最后就是劳动力,更不用提了,陈家自己人加上白莲教控制区的忠心教徒,白莲教的这帮人能跟着圣子干活,已经是莫大荣幸,陈肇封他们银子他们都不愿意接,陈家自己人本来就是陈家人,跟着少爷干活那是天经地义。

因此从三大要素的角度来看,米粉产业的成本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的,最多最多要算一个杭州府内的米粉店铺的问题,但是陈肇当然不担心这一点,王世贞是杭州府实实在在的掌权人,不说能用一个低廉到夸张的价格拿到门店,起码能用一个不吃亏,不用多花溢价的方式拿到门店,在杭州府,这样一个门店同样是很便宜的。

工坊有了,工人有了,销售店铺也不用担心,五倍的利润额就摆在陈肇面前,一天就算只赚五两银子,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十两,一年下来一千八百两,陈肇这样一个地主家庭一年的盈余也就是这个数。

陈肇一边计算,他的心跳有点加快了起来,学习历史的他,经常能在历史中得知这样的一个经验……

华夏原始小农经济的产能,跟近代产业经济相比是绝对落后的,陈肇对这样的经验结论只有字面意思上的理解,但是从没有直观的进行过实验论证,如今他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产业经济会摧枯拉朽一般彻底打破华夏的小农经济自循环,一间没经过工业改造的手工米粉作坊,产值居然抵得上陈家这样的南方大地主家庭!

如果未来香水、白糖等产业一旦上马,利润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接下来自然是话不多说,陈肇留了陈家的下人们跟着王老头学习米粉制作工艺,他自己则先一步前往杭州府盘一个门店,打通米粉产业环节的最后一环。

门店的选址很重要,陈肇希望自己的米粉门店能够位于杭州府人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同时最好在一个接近杭州府城门口的地区,根据杭州府市民的习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具有小规模流动性的,这些市民需要出城做工、务农,这一部分人因此也都有这样的习惯……

出城之间吃饱早饭,出门干活一天,回来之后吃个晚饭回家。

古人对明代的杭州府有这样的描述:“杭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驿,咸延袤十里,井屋鳞次,烟火数十万家,非独城中居民也。又如宁、绍人什七在外,不知何以生齿繁多如此。”

这句话说白了,是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杭州城内的人口相当多,不仅如此,有些家庭还有居住在城外的成员,林林总总加起来人口相当恐怖。

陈肇进杭州府没逛多久,很快就相中了一家店铺,巧合的是,这个铺子距离自己的小医馆还不怎么远,周围有不少肉铺、米店,再往里走两步就是各种小商业铺子,形成了一个小规模集群,有典当铺、丝绵铺、杂货铺、线香铺,人流量相当之大。

陈肇找了这个铺子的老板,这人开口就是六十两,还不算税,陈肇寻思着这老板是看自己太年轻,嘴上没长毛,把自己当猪宰了,他也不跟这个老板打唾沫星子,当即花了几两银子买了上好五花肉两挂,一坛好酒,找到杭州府负责住税的课税司副使李利。

李利这人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很瘦,一身官袍挂在身上呼扇呼扇的,留这个山羊胡,一肚子的精明算计,他跟陈家是老交情了,他大哥的正房,也就是他大嫂,跟陈肇的三姨娘是孪生姐妹,本来就沾亲带故,最重要的是他负责的一部分税收就包括陈家,陈家是从来不拖欠各种税项的,有时候陈家势力范围内的农户如果交不上粮税,陈家还会先行垫付,每当过年也都不忘了给李利备一份礼,给李利省了好大的心思,李利自然也在税收上给陈家给了不少方便,双方和谐的合作了好多年了。

听闻陈肇来访,李利赶忙亲自出门迎接,两人虽然见面不多,但是热情的好像多年的老友一般,李利听闻陈肇找他是来问店铺转让的事情,李利拍了拍胸脯道:“这事情你可算找对了人,我保管帮你收拾的安安稳稳,你一句话都不用说,就站在我身后就行了。”

于是接下来,陈肇就目睹了一出鲜活的“资本向官僚下跪”的明代好戏码。

李利带着人手,大摇大摆的就来到了那个店铺前,那老板一看是管税的老爷来了,后面还跟着那个刚才问自己店铺价格的年轻人,顿时知道自己踢钢板上了,背后一下子就激出了不少冷汗,忙不迭的陪着笑就迎了出来。

李利道:“店家老板,你这个铺子多少银子转让?”

那老板赶忙鞠躬道:“李大人,小人不知是李大人的朋友来看店,早知道如此,小人哪里敢收钱,这店铺不要钱!”

李利皱眉道:“不要钱?我怎的听说你这店铺值六十两银子?”

老板汗流浃背,一边擦汗,一边道:“李大人,哪里的话!小人这铺子不值钱,毕竟想卖个虚价钱,有人来问,自然就说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