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明 系统 > 第6章 追究根源(第1页)

第6章 追究根源(第1页)

若非圣上驱逐胡虏,我汉家百姓今日仍会饱受欺压,活在战乱之中,此等功绩,天地可鉴,岂容这等污言所玷污。”

“臣恳请殿下下旨严查。”

“臣恳请殿下下旨严查。”殿内众臣随之附议,这文中的言论实属荒诞不经。

哪有一字虚假?

分明是陛下亲力亲为之事。

但凡稍有常识者,都不可能用那些话来诬蔑陛下,此人竟敢信口雌黄、出言不逊,实属可笑至极。

完全不合常理。

这些反对的声音,不过是以恶意攻击他人,根本无需理会,更不用深入思考,任何分析都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全然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极端错误。

朱标脸色略显柔和,平静地说:“公道自在人心,随便捏造不能混淆视听。陛下对百姓的恩泽与建立的功绩,世人皆知。”

“继续宣读。”

李善长眼神闪烁,开始后悔接下这份棘手的任务,但朱标的命令不容违抗。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念道:“这也是各地官员为了讨好洪武帝而刻意营造的太平景象,赞美之词听多了,竟让人误以为是真的。”

“自明朝开国以来,地方农民动荡不安,军事制度下的卫所体系逐渐崩溃,官员处境艰难,上下离心离德,这种情况比历代更为严重。”

“究其根本。”

“就在于洪武帝出身草根阶层。”

“对于百姓而言,洪武帝出身卑微,最懂民间疾苦,因此许多政策看似体恤民众,实际上却流于表面。”

“鱼鳞图册把百姓划分得高低分明,固定了民众的命运,让他们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大肆*,企图重建秩序,却始终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有效监管和推动国家发展。”

“在这种局势下,随着皇权减弱,社会底层*加剧,百姓将面临生存困境。”

“到那时,只能反抗。”

“洪武帝对民众只有表面的关怀,缺乏实际举措,表面上施惠于民,实则剥削百姓,将天下视为私产。”

“天下的臣民不过是家中的奴隶。”

“对官员的管理和任用毫无章法,滥杀无辜,却总是有法不依,选择性执法,这样必然会导致官员更加倾向于选择性执法和功利性判案。”

“对天下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皇帝本人。”

“百官沉默不敢言,百姓生路断绝。”

“归根结底。”

“就是因为他出身布衣。”

“布衣本身并无过错,甚至值得敬佩,但既然身居高位,却仍用布衣思维治理天下,看待天下,那便是大错。”

“自古以来,富人吝啬,商人逐利,文人争名,商人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且无情。”

“人与人之间最讲势利,官与官之间最懂利弊,归根结底,商者通商,平民识民,官员晓官。”

“洪武帝出身寒微,故对民间事务了解至深,加之历经坎坷登基,深知基层所能承受的极限。”

“因此,他对涉及民生的制度设计极为精明。”

“甚至可以说苛刻至极。”

“对官员亦然。”

“必须将百姓和官员压榨至极限边缘,然后施以恩泽,号称雷霆雨露尽是皇恩,借此树立威信声誉。”

“天下初定,正当休养生息、奋发图强之际,却如此斤斤计较,如何能够激发全国上下活力?官员的积极性,百姓的生命力又怎能被调动?”

“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

“国家政策应当宽泛而不拘泥,宽松而非僵硬,给地方适当的自由度,使之能够因地制宜,随事而变,这才是当下加速恢复的关键所在。”

“然而明朝却恰恰相反。”

“早在开国之初便制定了所有规则:官员的薪俸、田租的数额、商税的标准,早早确立了所谓的‘祖宗家法’,这种做法实属荒唐,闻所未闻。”

“洪武帝见识浅薄,由此可窥一斑,终究落入自己设定的小民视野,甘愿成为井底之蛙。”

“身为统治者,为百姓着想理应受到尊敬,但君与民终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洪武帝确有怜惜爱民之意,但一旦称帝,便再也回不去了,他的‘民’是记忆中的旧民。”

“并非大明之民。”

“他救助的是‘过去的民’,是他曾经见过、接触过的百姓,并非今日鲜活存在的百姓,因为如今的洪武帝已经脱离了百姓生活。”

“所有人的形象都停留在过去,即便心存爱民之情,也爱不到真实的百姓身上。”

“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的是官员和胥吏,可洪武帝并不信任他们,他只相信自己脑海中构建的理想化‘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