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不肯开口,那就由我来说。这话没错,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自从起兵那天起,我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外人皆不可信赖。”
“能依赖的只有自家兄弟。”
“若真到了大明危难之时,你以为这些臣子会为大明拼命?谁坐这个位置还不是一样。”
“都是臣子,在哪里都是当差。”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皇家血脉,没有退路,一旦出事,能救我们的只有朱家的人。”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荣辱与共,比那些大臣可靠得多。”
“我们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对。”
朱元璋目光凌厉,充满不容置喙的威严。他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风雨,很多时刻都是靠义子和侄子们撑过来的。
当年生活困苦时,也是家中亲族施以援手,然而他礼贤下士时却屡遭士人的轻视和嘲笑。
这也让他对外人彻底失去了信任。
朱标脸色数次变幻,他怎会不知父皇的想法?
这些年,父皇一直有意削弱兵权,将弟弟们安排到边军,让义子们掌控禁军,使朝中武将形同虚设。
但父皇毕竟是国家之主,非一家之长。
这么做只会加剧他对朝廷大臣的猜疑,长此以往,君臣互不信赖,如何治理国家?
朱标抬起头,不敢直视父皇的目光,只是一咬牙说道:“既然父皇希望我说出心里话。”
“今天我就豁出去了。”
“作为儿子,此人这般放肆,确实该死,好让其他人引以为戒。可我是大明储君,陛下的儿子,不得不考虑得更周全。”
“如果此人真有大才,我定会重用他!”
“常言道忠言逆耳。”
“他虽未涉足朝堂,却能从细微之处看出诸多问题,可见其见识非凡。”
“而且我也觉得,父皇对农业过于重视,行事又太独断专行。”
“父皇说过大明不能只守半壁江山,可为何只关注兵农之事,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支持呢?”
“我知道。”
“如今北元仍在,对我大明构成威胁,天下也有不少反明复元者,或者怀念陈友谅、张士诚之人,大明绝不能掉以轻心。”
四十有四
“昔日我们能够正面击溃他们,如今我大明国力更强,怎能因此束缚自己?”
“儿臣以为此乃不妥之举。”
--------
话音落下,朱标仿若卸下重负,凝视着朱元璋,笃定言道:“儿臣以为有误。”
“父皇废除*体制,加重自身政务,皆为强化皇权,此点儿臣皆能明白。”
“亦认同。”
“是以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承揽额外事务,唯独父皇对农事太过执着。”
“父皇早年耕作于田间,年少未有机会读书,故而为了让儿臣等皇子免于‘文盲’之名,不惜耗资巨万,在宫内建起大本堂。”
“聚古今书籍于其中,聘请名儒,如宋濂、詹同、吴中四杰等,教导我等皇子四书五经,传授治国之理。”
“同时,也让那些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功臣,如徐达等武将,教习我等武艺。”
“如此一来,我辈朱氏子孙便文武兼备,通晓古今。”
“为此,父皇在各地办学,改革科举,意在削减他族才子潜力,使天下全才仅出朱门,以固我朱氏江山。”
“这些儿臣尽知。”
“往昔儿臣也曾劝谏父皇,却换来怒斥与责罚,最终只得默许。”
“此后再未提及。”
“胡惟庸案发时,父皇命儿臣处置此案,本无意牵连过多,可父皇执意不肯。”
“一朝屠戮数万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