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明 系统 > 第27章 勉强(第1页)

第27章 勉强(第1页)

现在陛下还觉得这个‘刚’是褒义词吗?”

朱元璋陷入沉思。

恨不得活剥了夏白,脸色阴沉得可怕。

刚,绝不是什么好字眼。

不过勉强还算过得去。

从夏白的话里,他听出了大明未来的窘迫与无奈,只能固守现有疆域,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只能死守。

毫无变通空间。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这段内容描绘了朱元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因不堪忍受欺压而投身*,如今登基为帝,却担忧后代会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他对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质疑:这些制度是保护江山还是束缚后人?北元的存在让他寝食难安,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一隐患,否则将留下无穷后患。然而,改革现有的制度又意味着*他多年的心血,这令他难以抉择。

夏白的话点醒了他,提醒他不应过度干预后代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唯有不断进取才能延续国家的繁荣。朱元璋深感震撼,意识到自己对子孙的能力缺乏信心,实际上他们面临的环境和机遇远胜于他年轻时。最后,在东华门的沉重氛围中,他决心打破过去的桎梏,让后人能够自由发展,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他对长子朱标甚为满意,信任他的能力,认为他将来必能承继父志,成为一位堪当大任的贤君。然而,对于朱家后人,他的信心却难以延续下去。他一向对孟子的学说心存芥蒂,尤其是那句“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令他尤为不安。

他担忧家族兴衰轮回的预言成真,因此毕生追求的是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他的愿望简单,只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平安度日,守住先辈留下的基业即可,从不曾奢望他们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可这个夏白,一次又一次地质疑他的决策,提醒他诸多计划不过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达成。朱元璋心中既愤怒又烦躁,但夏白不同于其他直言规劝的大臣,他并非空口白话,而是以各种看似有根有据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言论。

尽管朱元璋觉得其中不少内容荒诞不经,近乎荒谬,甚至毫无根据,但他却不得不认真对待。毕竟,这关系到朱氏天下的未来。

大明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真的能按照他的设想平稳发展吗?即便国内局势如他所愿,国外呢?那些邻国和外邦,真的会俯首帖耳吗?

他饱读诗书,深知历史上各国无不面临外敌侵扰,从未断绝。如今,北元仍虎视眈眈,他们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未曾放弃入主中原的野心。前两年的大规模北伐未能成功,以失败告终。此外,大明周边还有诸多藩属国,同样野心勃勃,倭寇更是时常扰沿海地区。

仅靠防守与现有的应对之策,大明真的能够长久稳固吗?

朱元璋第一次对自己的策略产生了怀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夏白察觉到了朱元璋内心的波动,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返回牛车旁,取出另一本书卷。

见此情形,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他不禁哑然失笑又有些恼怒。即便自认为见多识广,可在夏白面前,总觉得自己像个目不识丁之人,接连收到各种书籍。

难道还把他当作无知莽夫不成?

夏白轻轻拂去书页上的灰尘,将此书递至朱元璋面前,说道:"陛下若得闲,不妨一阅。"

"《三国演义》。"朱元璋略扫一眼封面。

夏白道:"此书乃施耐庵*罗贯中所作,相较之下,我更倾心《三国演义》之名。"

"农者自有其选。"

"文人亦有其志,而这志向,总括而言不过书中八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至高处,非复一人。余生所剩,唯系此八字。"

"借这两册书,我想已为天下农人与文人,阐明了他们的追求与理想。"

"至于其余之事,全凭陛下裁决。"

夏白挺身而立,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然而这一礼,在朱元璋看来沉重万分。

仿若背负着天下农人与士人的期许,令他一时竟不敢受。

"你是在威胁朕?"朱元璋退后半步,面寒如霜,目光冷冽。

夏白摇头。

他仰首凝视,眸如繁星,道:"往昔皆由陛下让臣民抉择,今次,我想替天下臣民,请陛下作出选择。"

"若朕不从呢。"朱元璋紧盯着夏白,厌恶这种失控感。

君岂能为民生所拘?

夏白微微一笑:"如此,陛下已然选定。"

朱元璋面色骤沉。

夏白再次行礼,徐徐言道:"君子当有龙蛇之志。"

"化蛇时,伏身草野,伺机而动,败而不怨。"

"成龙日,翱翔万里,纵横九天,胜而不骄,君子处世,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夏白深知此理,方敢立于此,吐露此言。"

"因我不愿永为潜伏暗处之物,大丈夫生于世,当顶天立地,纵览九州。"

"若世间尽是颓废腐朽,我所读圣贤书又有何用?那些书岂不沦为废纸?"

“为万民向圣上陈词之事,本官已传达,亦曾禀明圣上,并且阐述与修正,如今既已尽到职责,便不再叨扰圣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