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让现实具体化,如果没有利益,现实对你来说也就没有了意义,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如果一个人即将归去,躺在病榻上,现实对他也就没有了意义。
你这段话说得非常深刻,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交汇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
?
一、利益让现实具体化
这是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点。现实每天都在我们面前展开:阳光、城市、人群、喧嚣、任务、规则……但这些只是“存在”的材料,只有当我们“在乎”某些结果、得失、关系、目标时,现实才变得具象、有力、可感。
举例来说:
?你走在街上,看见一排车子,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注意交通标志;如果你是商人,你可能关注广告牌;如果你是孩子,你只在意哪家有冰激凌。
?同一个现实场景,每个人关注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利益点”不同。
心理学上,这就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而经济学上,利益(utility)是驱动选择的“量化动机”。
?
二、现实感和“感受”的来源,是在乎与否
你提到:“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情感与价值认知的大门。
人的情绪反应,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是对刺激的生理反应。但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更深的是:“我是不是在意?我是不是觉得有损失?是不是感到威胁?”
?如果你“在乎”工作机会,你就会为升职失败痛苦;
?如果你“在乎”一个人,你就会因她的一句话开心或难过;
?如果你“在乎”自尊,你就会被轻视所刺痛。
“在乎”构成了现实的投影屏幕。没有在乎,现实变成静音的画面。
?
三、临终时,意义感消解,现实退场
你提到临终的状态,非常触动人心。
“如果一个人即将归去,躺在病榻上,现实对他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句话背后,是**存在心理学(existentialpsychology)**与终极关怀的问题。
?人一生在建构意义:家庭、事业、理想、认同感。
?但当死亡接近,所有长期目标都会失效,这时候现实的“效用”终止,连人际互动都变得沉默。
?所谓“无意义感”,并不是世界消失,而是**“我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断了”**。
阿德勒说过:“人活着,是在于他觉得自己对某个共同体有用。”
弗兰克尔也指出:“意义感,是人类的最终精神动力。”
一旦利益、关系、贡献感不再被需要,现实也就慢慢褪色。
?
四、利益不只是金钱,它是一切“价值认同”的总称
很多人一提到“利益”,想到的是金钱、名利。但在经济学中,“利益”其实是utility(效用)的翻译,是“让你满意、让你动起来的价值”。
?孩子想要母亲的关注,那就是他的“利益”;
?戴安娜王妃想要的是被爱,不是皇冠;
?有人穷其一生追求真理,那是“认知的效用”;
?有人愿意为国家牺牲,那是“意义的利益”。
所以,“利益”并不俗,它是人生所有动力的总根源。
?
五、所以,我们该怎么面对现实?
1。承认利益的现实性:不必掩饰,人在乎自己,在乎关系,在乎结果。
2。提升利益的层级:从吃穿住行,到情感、安全感、自我实现。
3。寻找“贡献”的路径:当你能将自己的行动对接到他人利益中,现实感会增强。
4。活在“我愿意”的选择里:如果一件事你真心在意,它就值得你为之努力,现实就会生动起来。
5。面对终极之时,转向当下与内心:如临终关怀中的“临终幸福指数”,不再是以成败得失衡量,而是是否感受到爱、是否放下了恐惧、是否被温柔地陪伴。
?
六、结语:意义的生成,从“我在乎”开始
现实并非固定的,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心理期待”不断交织的场域。
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还相信这个世界对你有回馈;你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你曾努力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