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街头有童谣曰‘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难斯’。”李儒率先站出来,拱手开口:
“我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至十二帝。”
“‘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十二帝,天运合回,迁回长安,暗合天数!”
董卓闻言,点了点头:“按汝所言,确实如此!”
陈远心头一紧,他知道历史上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迁都长安,导致洛阳被焚,生灵涂炭。
而传国玉玺,也被进入皇宫救火的孙坚所得。
原本他以为他败了十八路诸侯,按照蝴蝶效应,董卓应该继续盘踞洛阳才是。
没想到历史的修正性,正冥冥之中,让董卓生出迁都长安的想法。
按照历史进程,董卓迁都长安后,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导致董卓和吕布父子反目。。。。。。
想到此处,陈远当即出列:“太师,末将以为此事不妥!”
“哦?陈将军有何高见?”董卓有些惊讶陈远会站出来,眯起眼睛问道。
陈远深吸一口气,回想着近日和郭嘉分析出的天下各州利弊,站直身子,朗声道:
“洛阳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乃天下枢纽,若迁都长安,有三弊!”
“那你说说是哪三弊?”
“长安远离中原,难以掌控天下,此一弊也!”陈远伸出指头。
“长安地处西陲,粮草转运困难,此二弊也!”
“洛阳经营数百年,城池坚固,仓廪充实,弃之实在可惜,此三弊!”
李儒摇了摇头,走到厅内悬挂着的巨大舆图面前:“达毅此言差矣!”
“洛阳虽好,四通八达,连接许昌、晋阳、邺城、宛城等大城,如今关东诸侯虎视眈眈,若再度发兵,洛阳四面受敌。”
“而洛阳,仅有汜水关、虎牢关两座天险而守。”
“再看长安,稳居后方,占据要地,往下就是益、荆二州,益州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乃天府也’。”
“昔日高祖正是靠着此处,才能一展宏图。”
说到这儿,李儒看向董卓,见董卓点头,这才指着舆图,继续开口:
“再说荆州,东挽江汉,西枕巴蜀,南瞰东南,北接中原,往东北越三关,可威胁豫州;往东南走随枣走廊,直趋沔口。”
“东可进入南阳直指洛阳,西经蓝武道可抵关中,沿长江逆流而上,能直捣巴蜀,顺流而下,可进袭东南。”
“长安往后,就是西凉,西凉乃是我等发家之地,若有一日长安有失,也可退入西凉,东山再起。”
“至于粮草转运,长安自有八百里秦川沃野,何愁粮草不足?”
说完后,李儒抬头看向陈远,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等待着陈远的下文。
陈远不慌不忙,继续辩解:“文优先生所言,末将不敢苟同。”
“如今各路诸侯相互攻伐不断,无暇他顾,岂会再度起兵图谋洛阳?”
“至于粮草,若是迁都长安,仅粮草转运一项,每年就要耗费大约三百万石,这还不算民夫损耗。”
李儒脸色微变:“陈将军这是危言耸听!”
陈远背过双手,缓缓踱步:“据我所闻,洛阳现有存粮八百万石,可供十万大军三年之用。”
“迁都长安,仅运输途中损耗就要达到两成,更不用说沿途民夫征调,将导致春耕荒废,来年必有大饥。”
“与其迁都长安损耗粮草,不如将这些粮食分发军中,三军将士岂不誓死戍卫洛阳?”
此话一出,李傕、郭汜、牛辅等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大家都是行伍中人,自然知道让麾下士卒吃饱和吃好,是两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