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徐妙云怎么可能在永乐五年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读到这里,朱棣的眼珠子险些掉下来,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
他对妻子徐妙云的感情深厚,并不在当年其父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情感之下。
若非这位贤内助在侧,恐怕连靖难成功与否都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在朱棣的生命里,徐妙云就是最重要的女人之一。
骤然得知徐妙云竟然于永乐五年过世的消息,这样的现实如何让他坦然接受?
“国运模拟器!速速告知本王,这一切并非真相,是吗?”
“我们的妙云一定不会死,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扭转的,对吗?”
朱棣显得焦躁不安,赶忙中断了推演,随即又迫切地向国运模拟器追问起来。
【此次推演遵循原有历史脉络展开,至于是否能够改变,还得取决于宿主的具体行动。】国运模拟器回应道。
“对,一切都可以改变!”
“我不能让妙云就这么离去,绝不能让她离开!”
听到这一答复,朱棣内心那份激荡的情绪才逐渐平复下来。
只要事情还有转机,那就意味着希望尚存!
最近几日,徐妙云因朱高煦之事屡次前来为自己求情,自己不但不理会,还厉声斥责她不得干预朝政。
如今想来,这份冷漠定让徐妙云对自己的感情充满失望与失落吧?
不行,明日必须前去找妙云好好沟通一番,缓和两人关系才行。
至于朱高煦那小子,将他先行释放亦无不可——只因心怜徐妙云,此刻他已经在此事上选择了退让。
【随后与次子朱高煦的关系愈发紧密,这也让你感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压力。】
【解缙上书谏阻,却被父亲震怒不已,指责其试图离间父子之情,因而对其心生芥蒂。】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禀奏,恰逢皇帝北征未归,只能向太子殿下述职便返回。
然而,此事却被朱高煦借此机会进谗,诬蔑解缙借皇上外出之时私下单独晋见太子朱高炽,违背臣子礼数。】
【这使得父亲勃然大怒,遂下令逮捕解缙入狱严加拷问,终致其死。
此时你才意识到,在父亲眼里,老二的地位始终胜过自己一筹。】
朱棣闻言默然无语:难道真的因为听信老二一席话便害死了解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啊!
【永乐九年,第一次北伐结束回朝的父亲询问翰林学士杨士奇等关于你监国期间的功过评价。】
【大理寺右丞耿通数次当面禀报称:“太子处理政事并无明显失误,无需更改储位。”
虽多次陈情却反使父亲更加不悦。】
【直至永乐十年,父亲立下你的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那一刻你才笃定自己的太子之位应当稳固了!】
朱棣心中五味杂陈,若是如此,莫非自己内心一直都存在着想要废黜朱高炽,转而册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结果看来,终究还是选择了保留朱高炽……准确地说,是选择了优秀孙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啊!
【永乐十二年九月,父亲第二次北伐凯旋归来,指派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人辅佐太子监国。】
【而老二朱高煦则抓住这次机会,“昼夜谋夺嫡位,并捏造谣言诽谤监国及众人,意图撼动局势。”】
【父亲由此借口‘太子派遣使者迎接车驾迟到,并且奏章措辞不当’,认定这是辅导人员失职所致。
于是召回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人予以追责,之后黄淮、杨溥、金问遭受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联合弹劾并被判罪下狱。】
【永乐十三年,父亲调整封国安排,改三子朱高燧封于彰德,并重新分配次子汉王朱高煦到青州。】
【尽管如此,老二朱高煦仍旧不愿离开京城去就藩,再次上疏恳请说:“希望留在陛下身边奉养,不想前往新封地。”
此举引起父亲对其真实动机的疑虑和戒备心理。】
朱棣不禁自省:自己这位当爹的怎么如此愚钝,到现在才开始察觉次子朱高煦可能怀有的二心呢?
【被迫迁往山东封地的老二朱高煦依然心怀怨怼,不知反省收敛。】
【到了永乐十四年十月,汉王朱高煦返回应天府,其所作所为违法乱纪之事被暴露出来,几乎被剥夺爵位降为平民。
最后多亏你的痛哭哀告求情,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你期待朱高煦能有所收敛,体会你的深意,但他却不以为然,还认为你虚伪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