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我在大明当小吏 > 第6章 真是复杂(第3页)

第6章 真是复杂(第3页)

思宗烈皇帝:“谢谢祖爷爷挂念,**已经被击退,儿臣正在筹备诏令天下宗室入京之事。”

太祖高皇帝:

“你这会儿速去吏部,调取一人的档案来。”

太祖高皇帝道:

“祖爷爷有何差遣,请明示。”

思宗烈皇帝道:

“其人复姓苏名樵,洪武二十四年辛末科进士出身,排位之事恐与我们如今的记载有所不同。

这人在往后的历史里,可有过什么乱子?是否被世人誉为良臣?”

听到询问后,朱允炆思索片刻答道:

“此人事迹儿臣确实不曾听闻,但祖父莫要担忧,儿臣这便查探清楚。”

过不许久,朱允炆将从吏部调出的信息呈送到了朱元璋眼前。

看到这份记录后,朱元璋不由得冷笑一声:“好歹还有几分用处的小家伙。”

接着,朱允炆细细读出苏谯一生之概要:

“苏谯为河东道人士,家境孤苦,幼年幸得中山武宁王徐达于洪武三年的北伐战役之中营救,才幸存下来。

因此他成为军户出身,履历中有些许模糊之处。”

继续讲述:“在洪武二十四年的科举考试中,位列三甲第八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随后同年九月便派往松江府华亭县担任知县。

只因性格刚正,在面对上级之时屡有直言相撞,因此被搁置一边而未再重用。”

“及至建文年间第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二年,燕王发动战事。

当时,苏谯主动请求出兵征战却被拒绝。

之后于同年十二月上表,建议斩杀李景隆、黄子澄、齐泰等官员并痛斥这三人祸乱国家。

结果惹得皇上大怒,直接削官为民,且永不启用。”

最后陈述道:“直至建文四年,燕王攻破京城,苏谯在孝陵以死殉国,并无后代子嗣留于世间。”

看完这条条列列之后,老泪纵横地感叹起来:

“这才是忠臣,实属难得啊!本就已是年高德望的年纪了,却还能遇到这般英才真是不易。”

经过一番思索,他又立刻追问道有关其任职时期具体的表现。

然而,明朝体制使然,七品知县政绩并没有详尽记录。

“祖爷爷有所不知,按我大明祖制规例,区区一个七品芝麻小官,实在没有太过详尽的记载可供参考,仅能通过部分地方志寻找零星踪迹。

关于他治县详情,吏部档案内并无特别描述,唯有提及其多藐视上级官长之语。

可有一趣事,他主政华亭县那整整十年时间里,所属松江府知府每年必受提升,原因全因治理得宜。”

说到这里略作停顿继续说道,“但是按照方志所述,松江府另外几个郡县连年遭遇灾害,唯独苏谯掌管的华亭县从未有灾祸发生,邻近百姓都前往该县躲避灾难之侵扰。”

听到这处,朱元璋心中已是有数:“哼!那些上官分明就是在侵占挪用了这位忠诚臣子应有的荣誉与功劳,他们一个个倒是扶摇直上去了,反倒让真正忠心耿耿的人在此地虚度十年光阴。”

稍作沉默又想起什么问道:“那么,那两位所谓贤臣黄子澄、齐泰后来又是如何呢?”

对方则回复称若是真想要了解真相的话,答案恐怕令人难以承受。

然而即便如此也坚持告知到底。

遂讲道:

“就在建文帝第一年,黄子澄、齐泰联合方孝孺等人提议改革政令。

不仅把原本属于洪武年间的六部尚书官阶由三品升到一品;就连诸如太仆寺这样的六品职位,亦统统拔擢成为五品级别。

与此同时推行减赋政策废止江南地区的高额税额,甚至试图模仿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度复古施行。。。”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豁然彻悟为何苏谯会对他们两人动了杀机之意。

若这一切还发生在自己尚存于世的时候,哪怕稍微萌发类似想法之人绝无可能是可以委任辅佐朝廷的大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