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薛祥,他也算是一位贤臣。
当年修建凤阳宫殿时,李善长诬陷工匠施厌胜之术诅咒朱元璋,正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谏,才救下了数千名工匠。
不止于此,他多次为工匠请愿,许多人都承蒙他的恩惠。
朱元璋端坐龙椅,俯视群臣,目光不经意扫向李伟常立的位置,却见空无一人。
心中疑惑顿生:“这小子怎的缺勤了?莫不是昨日责罚太过狠辣,把他打伤了?亦或是太轻,助长了他的懒怠?”
群臣三呼万岁,行礼毕。
李伟之事暂且搁置,待退朝后再议。
大臣依次奏事,薛祥身为工部尚书,很快轮到了他。
“陛下,臣依李阁部所授之法,已将建造海船的预算编制妥当,请圣上审阅。"
薛祥双手呈上预算案,语气谦恭。
……
次日清晨,李伟竟未出勤,无论小青如何呼唤,都如石沉大海。
群臣叩拜完毕,朱元璋仍心存疑虑,暗忖李伟为何缺席。
众臣逐次奏报政务,薛祥汇报之际,眉宇间难掩兴奋。
“陛下,臣遵照李阁部之言,修缮海船的经费筹划已然完成,望圣上过目。"
薛祥双手捧上账册,神色恭敬。
……
当日早朝,薛祥因心情迫切,未待散会便径直向朱元璋禀报。
朱元璋满腹疑惑。
前一日,薛祥还因李伟之事愤愤而去,今日怎这般迅速便拿出预算?且看他面上毫无怨意,竟用了“指点”二字。
稍作思索,朱元璋也好奇李伟所提预算究竟是何模样,遂命人递上。
徐寿疾步取来薛祥手中的奏章,呈于朱元璋案前。
朱元璋展开一看,只见满纸皆为整齐排列的方格,其中字与数字均规整填入。
此表格浅显易懂,朱元璋略加浏览,即明其意。
各类项目分明罗列,单价、数量、总价清晰可见,小计、合计亦有标注,更以复杂同音字标记数值,以防篡改。
妙哉!如此编排,条理分明,既节省开支,又可杜绝下人舞弊。
一旦款项短缺而物资未齐,必难逃脱。
当今大明记账之法虽有一定规矩,却远不及此类表格式之高效。
虽李伟称此为预算,然朱元璋触类旁通,瞬悟此法于账目中最为适用。
“甚好!薛祥啊,朕未看走眼,你这预算做得极佳!当赏!”
朱元璋兴奋言道。
薛祥连忙跪拜:“臣不敢居功,全凭李阁部指点,臣绝无此等巧思!”
“哦?竟是李爱卿教你?”
“正是陛下,昨日臣去见李阁部时尚怀不满,然李阁部详尽解说预算之法,臣方知误会,李阁部实乃栋梁之才,臣深感惭愧!”
朱元璋听薛祥如此盛赞李伟,心中五味杂陈。
昨日他刚因李伟之举将其痛责,如今方知这小子竟有这般本事,莫非他在装傻充愣?
此刻朱元璋又喜又恼。
回想起自己对那小子寄予厚望,刚一上任便授其正五品官职,置于内阁要位,一心盼其效劳,不过偶尔惩戒鞭策,设陷阱相戏……
除此之外,他对那小子可算关怀备至?
实在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