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他的行为完全不像一个帝王应有的作为!
原来他从未学习过帝王之道,也没人指点他如何做皇帝。
现在一切都清楚了!
做皇帝也是需要学习的,这中间学问深奥。
并不是人人都像他这般,出身低微却凭实力一步步走到如今,且天赋异禀。
很多事情都需要学习。
想到这里,他不禁将目光投向身旁的朱标。
就像他的标儿这般出色,不仅因为他血脉里流淌着自己的基因,更因为他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
自幼便请来名师教导,他自己也以身作则。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标儿的优秀理所当然。
若是后代子孙都能像他一样用心培养接班人,大明朝定不会走向衰败。
至少绝不会出现那种愚蠢昏庸的皇帝!
“那么,你给我说说,这个未被当作皇帝培养之人,是如何成了皇帝?
老皇帝去了哪里?
老皇帝又做了怎样的安排?
在你登基前,谁才是被选定为未来皇帝的?”
朱元璋是个精明的人,仅凭韩成寥寥数语,已猜到了不少端倪。
韩成听闻朱元璋追问,心中浮现出关于那位木匠皇帝的离奇故事。
“这个……陛下,此事说来复杂。
若细细道来,恐怕会让您更加生气。
不如先简单讲一下。
以后若有闲暇,您还想了解详情,我再详细讲述。”
昔日的帝王乃天启。
天帝并非**的父亲,而是其兄长。
换句话说,**的帝位源自其兄长。
“难道那位**是通过非法手段,从兄长那里篡夺了皇位?”
朱元璋眼神微冷,看着韩成这般询问。
话音刚落,他的周身顿时寒意更盛。
毕竟,朱元璋因出身低微,家中亲人早年遭遇不幸,亲人离世的痛苦让他对亲情尤为珍视。
他不愿看到子孙因权力纷争而骨肉相残。
得知**的皇位来自兄长后,他立刻警觉起来。
心中涌起不祥之感。
他忧虑的是最不愿见到的局面——比如赵光义借助烛光斧影从赵匡胤手中夺取兵权,或是唐初玄武门事变之类的争斗。
韩成摇首道:“陛下莫要多疑,事情并非如您所想。
**接任皇位,是因为天启临终前亲笔写下诏书,明确指定他为继承人。
兄长选择他,一是二人关系极佳,二是兄长并无子嗣留下。”
闻言,朱元璋大为宽慰。
庆幸并非自己担忧的情况。
冷静下来后,朱元璋意识到自己刚才可能过于敏感了。
单凭韩成所述**的种种表现,他实在缺乏谋逆篡位的能力。
若连这样的人都能成功篡位,那只能说明后世子孙愈发无能,大明亡于他人之手也是理所当然。
朱元璋本想再向韩成询问**登基前的故事,觉得其中定有不少值得探究之处。
但相较于这些,他更想知道**在登基后究竟做了哪些值得称道的事。
毕竟这超出了他的想象。
韩成道:“若要说这位**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他的气节。”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挥军攻陷帝都。
一名太监听闻后,试图劝其归降,却惨遭崇祯以剑刺毙。
为免皇后与贵妃遭受敌寇凌辱,他下令皇后及贵妃自尽,并亲手处决数位妃嫔。
紧接着,在悲痛万分中,亲手结束年仅十五岁女儿的生命。
随后,他又无情地砍下了六岁小女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