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给我们讲讲,他上台之后干了些什么?!”
朱元璋不再猜测,直接问韩成,那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他所知,从各方面看,这**像个昏庸之君。
为何大明偏偏毁在他的手里?!
------------
“当时的大明,文官势力已占据绝对优势。
形成了一派又一派的团体。
在这种局面下,前几位皇帝为了对抗文官集团,
开始逐渐倚重宦官……”
韩成正准备陈述自己了解的事情,但刚开了头,就被朱元璋打断。
“慢着,文官为何能占据绝对优势?为了对抗文官,竟然还要扶持宦官?功臣宿将都跑哪去了?咱们大明的武将又在哪里?”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
韩成说道:“陛下,这事说起来复杂,得从很久以前说起。这关系到您另一位后世子孙,您现在真的想知道吗?”
听到这话,朱元璋虽有疑虑,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好奇。
相比文官如何取得优势,他更在意这位后裔为何会让大明在他的统治下灭亡。他始终无法理解,这样一位勤政且不算荒淫、寿命也不算短的君主,是如何导致王朝覆灭的。
“那就继续说吧。”
韩成点点头,接着道:“这位皇帝继位后,被所谓清流文官误导。这些文官不断向他说宦官的坏话,将东林党描绘成十恶不赦之徒,甚至认为天下大乱皆因宦官所致。只要除掉宦官,国家就能安定,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位皇帝听信了这些言论,对魏忠贤下手。魏忠贤确实不是善类,权势熏天,坏事干尽。但他也有一个作用,就是能牵制文官集团。
结果这位皇帝不仅处死了魏忠贤,还废止了相关机构……”
朱元璋一听,立刻皱眉,觉得此举太过愚蠢。
虽然他对明朝末年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作为权谋高手,他知道朝廷最忌讳的就是一家独大。最好的办法是多方制衡,就像他如今逐步削弱淮西勋贵的权力一样。
然而这位皇帝刚登基就做了件大事——彻底消灭了一方势力。更糟糕的是,他消灭的竟是宦官!
作为一个君主,他对宦官权力的来源心知肚明。这种权力不过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宦官本质上只是皇帝的工具。相较文官而言,宦官更容易掌控,无论他们手中有多少权柄,终究还是要听命于皇帝。他们的权力源自皇帝,而皇帝对他们是生杀予夺的。
然而,这个新登基的皇帝一上任,竟直接对宦官集团下手,而且下手极重。这不是自损羽翼吗?!
“真是愚蠢至极!”朱元璋忍不住斥责道。
听到朱元璋的呵斥,韩成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这位朱皇帝果然名不虚传,在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真龙天子,一眼就看清了事情的核心。自己刚刚开口不久,他就已经察觉到这一决策的荒唐之处。
“接下来的事情,我无需多言,陛下想必心中已有判断。自毁臂膀,废除宦官集团后,那些文官们对新帝极尽颂扬。他们用来制衡的对手消失,从此肆意妄为。他们得到的越多,大明的皇帝失去的也就越多。比如,税赋开始锐减,国库日渐空虚。以前即便宦官行事有诸多问题,至少还能保证税赋如期而入。可一旦宦官被废除,税赋便急剧下滑。更为关键的是,百姓的负担并未因此减轻,这些税赋又去了哪里,可想而知……”
“既然发现问题在于税赋收不上来,就应该立即改正错误,重新起用宦官,以止住损失。”朱元璋沉声说道。
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有时并不看重面子,尤其是在关乎国家大局时。表面上他或许不愿承认错误,但实际上却十分务实。重要的事情一件都不会少做。
韩成摇了摇头,“新帝并没有这样做,这反而是他登基以来做得最明智、最成功的一件事。正因为如此,他还收获了不少赞誉,怎会再去重建宦官集团呢?”
这些文官们也不愿再看他组建新的派系。
“那赋税怎么办?
国家若无资金,很多事情都会出问题啊!
他有什么法子填补国库的亏空?”
韩成说道:“他确实是用了些手段。
比如削减开销。
为了减少开支,他甚至撤销了一些政府部门。
例如官方的驿站,大幅裁员。
有些地方索性就彻底关闭。
这就使得不少原属朝廷的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
于是有一些难以维持生计的人,转而投身于**活动。
原本大明境内的这类人物,能力并不突出。
但随着这些人加入,情况立刻发生了变化。
之后,大明境内出现了一支极为强劲的**势力,其首领正是这样一名失业者。
“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