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果然不负盛名,街道熙攘、商贩喧嚣,不比京师差分毫。
安顿好扩廓一家后,朱棣和朱橚兄弟俩趁空跑到街上溜达。
说实话,他们俩早就被憋坏了。
小时候住在宫里,哪有什么自由;长大参军又只能困在营帐里。
这难得的机会出游,能闲着才怪呢。
扩廓那边自然不必担心,两千将士守着,他就是想跑也跑不了。
“五弟,到了开封怎么能不去大相国寺一趟?”朱棣兴致勃勃提议道。
“听说这寺庙香火鼎盛,许愿格外灵验。
我们今天也凑凑热闹拜拜佛。”
朱橚听了一愣:我们这种皇子之尊,还需要祈求什么呢?
钱么?肯定不缺;功名富贵吗?他们早已经是未来王爷。
前途命运难道还妄想篡逆夺权不成?平安喜乐倒是不错的选择,但自己身怀特殊能力,感觉还是依靠自身更为妥当。
所以他对这个建议没什么太大兴趣。
可奈何四哥非要拉着他一起去,无奈之下也只能跟随去了大相国寺。
抵达之后,映入眼帘的是满院信众络绎不绝,场景蔚为壮观。
作为延续近千年的古刹,确实规模雄伟。
经过艰难的努力,两人才挤进庙门,只看到僧人对着每一个香客点头招呼:“施主慈悲。”
朱棣学着模样,双手合掌回礼道:“师傅有礼。”
此时身后响起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二人回头看时,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和尚正微笑缓步走来。
知客僧见到他,立即迎上前说道:“大师又来了啊,我们大相国寺虽由太子赐封,平日并不接待挂单游方之人,请您见谅。”
话音刚落,朱棣眉头微皱。
这是什么地方连正规佛寺都不收容僧侣了?
他低声询问朱橚道:“怎么回事呢?”
朱橚随意一笑答道:“释教门前朝南开,若无银钱休进来。
连这样简单道理你也不懂么,四哥。”
这一解释令朱棣顿时感到愤懑。
接着那知客僧进一步补充说:“非是小僧不愿通融,毕竟此处‘大相国寺’四个字乃当今陛下御赐,岂敢怠慢。”
这番话无疑彻底触怒了朱棣。
“原来如此,难怪把皇上的金面搞得这般寒碜,这样虚假的佛教,不参也罢。”说着拂袖而去。
他的言辞却被知客僧和那个挂单和尚听得真真切切。
后者看着朱家两兄弟的背影似乎有所觉悟。
朱橚自顾自追上生气的四哥。
他知道对方为什么气得不轻——因为自家老父亲起家前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遭遇,常常跟子女们分享过那段艰苦岁月。
同时告诫他们对待那些四处漂泊寻求寄托的同宗僧人应该尽量伸出援手,而不是使绊子。
这件事也让朱橚一众兄弟对佛教心存几分敬重。
不过,朱橚是个例外。
他并非看轻佛门,只是更信奉“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上辈子曾听闻过这么一段奇缘:有个人在屋檐下避雨时遇到观音菩萨撑伞走过。
那人性情虔诚,怎会放过此般良机,忙向菩萨哀求:“菩萨慈悲,愿您渡我脱离这场大雨。”
观音菩萨淡言回应:“你在檐下无雨,而我在雨中行走,本就不需相渡。”这人不信邪,索性跑到雨里,再次恳请:“现在我也在雨里了,请菩萨显显威灵,超度于我吧。”
菩萨依然摇头,“不行。”
那人愤然追问,“为何?”
菩萨解释道,“我和你都在这雨幕中,但我未被淋湿,只因手中有伞;而你全身湿透,则是因为没伞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