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今年江阴县又冒出几个天赋极佳的童生。
看来今岁仲夏的江州府试,考秀才又要无望了!”
江州府试录取秀才的名额,仅仅三十名,本就十分有限。
如今这届又冒出五名甲等前五童生,实力相当强劲,恐怕能抢走府试的二三个秀才的名额。
他们这些老童生的希望,自然更加渺茫。
“其他人不好说,但江行舟定然是要占一个秀才名额的!”
“哦,兄台为何如此笃定?”
“咱们大周科举,有四个桂冠——三连、同年、圣裁、及第!
[三连案首],乃一个人连续三次,在县试、府试和州试,考中童生案首、秀才案首、举人解元(案首),叫三连案首,或是小三元。
[同年中第],在同一年内春夏秋,连续考中童生、秀才、举人。
[文庙圣裁],在考试时,有文章‘出县、达府、鸣州、镇国、传天下’,触发文庙圣裁,自动为甲等第一名。
[进士及第],进士在殿试中,甲等的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能达成以上任意一个,都是拿到了大周圣朝科举的桂冠,乃极大的荣耀和实力,引人瞩目。
但凡有人得这四桂冠,都是一路亨通。
如今,咱们在这江阴县学,已经有一位获得[文庙圣裁]文章出县童生,必然已经被府院的官员们注意到,早就备了号。
府院的考官们,当然非常乐见这样一位名动江州的文庙圣裁学员,前去府学院求学。
纵然江行舟在府试的科考不如人意,他们也会酌情将他列为秀才最后一名,加入府学院。
难道他们还会故意卡住,把圣裁童生淘汰不成?”
“府考官朱笔点蛟龙时,哪管我等池鱼翻肚白?听闻,去年苏州府不就有个‘酌情末位。。。”
这位老童生话音未落,喉头已是哽咽。
“唉~,府试于我等而言,难如登天。。。。于他而言,却是探囊取物而已!”
说到此处,众老童生们碎碎议论,长吁短叹,眼神更是羡慕,心头无比酸楚,文火煎心。
大周科举的四大桂冠,江行舟已经拿到其中一个。
放眼整个县学,这是唯一一位。
如今的江阴百姓、各世家府邸,只要但凡话题提及童生,必谈江行舟在县试中的壮举,哪里还会谈及其他童生?!
。。。
“铛~!”
江阴县学廊柱间,悬着的“劝学钟”
,骤然响起。
众童生们闻县学课堂钟声,不再聚众闲谈,纷纷衣袂翻卷步入学舍,端坐团蒲等待教谕上课。
因为学业进度不同,新晋三十名童生,皆在外舍。
老童生则大多在内舍。
而县学内学业最顶尖的一小撮童生,则直入上舍——上舍大约有百十位童生,他们是江阴县的童生中,考府试秀才的主力。
“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