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东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
1980年,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起,个体户还是“投机倒把”的代名词,大多数人的思想依旧僵化保守。
但这对他来说,却是遍地黄金的时代!
启动资金要少!见效要快!风险要低!
倒卖粮食?不行,票证管得太严,风险太大。
做小吃?没本钱,也没手艺。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母亲脚上那双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棉线袜子上。
又想起妹妹头上那根最朴素不过的黑头绳。
对了!
信息差!
他脑中灵光一闪!
这个年代,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南方沿海,特别是温洲、广州那些地方,胆子大的人已经搞起了家庭作坊,生产各种新潮小商品!
比如,尼龙袜子!
轻薄、耐穿、还不容易变形!
在这个棉线袜都算不错的北方小城,绝对是时髦的象征!哪个姑娘不想来一双?
还有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蝴蝶发卡!彩色发带!
在南方可能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一个!
运到北方来,翻个几倍、十几倍,绝对有人抢着要!
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
本小!利大!需求旺盛!
去哪里进货?
记忆中,一百多公里外的省城,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批发市场。
南来北往的商贩聚集在那里,鱼龙混杂,但肯定能找到这些紧俏货!
方向明确了!
林卫东心中一片火热,仿佛已经看到花花绿绿的“大团结”在向他招手!
看到父母妹妹脸上惊喜满足的笑容!
然而,一个最现实、最冰冷的问题,立刻跳了出来。
钱!
去省城,来回车票要钱。
住宿吃饭要钱。
进货,更需要本钱!
哪怕只是先进一点点试试水,投石问路,至少也得有个几十块钱打底吧?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身上那条洗得发白的裤子口袋。
空空如也。
家里什么情况他比谁都清楚。
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母亲那个锁着的饼干盒里就算有点钱,也是省吃俭用,关键时刻用来救急的,他绝不可能动那个念头。
借钱?
跟谁借?
他一个刚高中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毛头小子,谁会相信他能“做生意”?不被当成二流子赶出来就不错了。
看来,这第一步,启动资金,还得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