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杭唱完歌回到队伍里的时候,听到高远已经在吹嘘自己“三岁识谱,五岁唱哭幼儿园,十岁开始写歌”的“光辉事迹”了。
好家伙。
也就这厮能把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讲的眉飞色舞头头是道。
尽管他前面还在怀疑,不妨碍这会儿跑到别人面前炫耀。
马杭发现,任由高远这样“造谣”自己也不全然是一件坏事。
其实高远的疑惑别人或多或少都会有。
一个平凡了十七年的普通高中生,怎么就在一年之内蜕变成了“才华横溢的天才型歌手”?
有了高远这些添油加醋半真半假的故事,算是间接的佐证。
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一个注定要成就大事的天才,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露出异于常人的地方。
自己以后要出回忆录的话,一定得先采访高远收集素材。
毕业典礼对马杭来说只是个小插曲,毕竟他已经实际脱离校园很久了。
不过,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造成了反响。
第二天,京城几家媒体发布了《马杭现身二中毕业典礼,全场合唱我相信》的报道。
这可不是娱乐版的新闻。
高考在即,相关话题是近期的热门,一下子吸引了广泛的注意。
对于早就知道马杭或者已经是粉丝的人,多半在遗憾错失了一次听现场的机会。
而那些本对他有所质疑的人,只能暗自嘟囔一句。
“还真的是高中生啊……”
更多的,则是将他带入了那些本不太关注流行音乐的家长视野,看到之后的第一反应通常是:
“马杭是谁?”
听说是个歌手,特年轻还特火,顶多有几分惊讶。
不过报道当中还重点介绍了马杭现场演唱的那首《我相信》,并全文刊载了歌词。
新闻称它“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体现了当代学子改天换地的远大理想和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祝愿他们在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中一展才华心想事成……”。
马杭有理由怀疑,这是学校搞的软文。
按照后世的说法,他这应该也算是“出圈”了。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轮报道成功带起了《我相信》的热度。
这首歌发布之后也得到过一些认可,并打入过部分音乐排行榜,但排名不高,跟老大哥《心太软》比起来只能说不温不火。
现在,则是一夜之间打入了全市的高中校园,到处都是“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
毕竟都市情歌只能感动伤春悲秋的年轻人。
对于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我相信》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次意外走红虽然不是马杭安排的,但也在意料之中。
励志歌这种东西,就是很吃场景。
你总得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下,才能发挥那个精神激励的作用,说白了就是打鸡血。
走大街上突然打个鸡血,吓唬谁呢?
马杭估摸着,也就高考前后、大学毕业季这段儿火过一阵,很快就会沉寂下去。
然后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再被拿出来用用。
他就一个心愿:
希望传销团伙的大哥大姐高抬贵手,不要祸害《我相信》。
这可是他给自己买的养老保险之一。
随着《我相信》的流行,马杭的人气又上了一层楼。
偏偏自他走红以后在商演市场上就没怎么露过面,反而助长了紧俏行情,颇有点儿“饥饿营销”的那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