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林澈看着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蔫蔫地泡在剧组或者盛唐影业的大楼里。
实际上,他正暗戳戳地执行着系统发布的沙雕任务。
他盯着一个端茶倒水的小助理,心里默默记下:“嘴角往左撇了0。5秒,眼神瞟向咖啡杯两次,沙雕解读:怀疑她偷喝了老板半杯拿铁,心里正美呢。”
他瞅着某个副导演唾沫星子横飞的讲戏,内心弹幕刷屏:“眉毛飞起,鼻孔扩张,持续三秒,沙雕解读:丫肯定觉得自己这状态帅裂苍穹,实际上油腻指数直逼95%,听得人想当场给他个大逼斗。”
他还真就翻出几篇李娜粉丝写的控评“小作文”。
什么“我家娜娜盛世白莲,淤泥里开出的纯洁之花”“娜娜为角色瘦了八斤,每天只睡三小时”“抵制无良编剧,还我娜娜创作空间”,看得他眼皮直跳,差点没绷住。
“这篇……虚假信息含量……嗯,目测99。9%吧,剩下那0。1%估计是真用了句号。”林澈一本正经地在心里打出沙雕百分比。
刚开始觉得这任务挺扯淡,纯属浪费时间。
可几天下来,林澈自个儿都吓了一跳。
他发现自己对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话里话外的真假,好像真变得敏锐了不少。
以前看着挺正常的表情,现在能咂摸出点儿不自然来;以前听着滴水不漏的话,现在能听出点儿藏着的虚伪和言不由衷。
“我裂开了……这破沙雕系统,还真能练出点儿道行?”
正嘀咕着,唐玲珑那边也递过来一些“资料”。
不是直接用证据,而是通过助理转交的一堆行业报告、艺人风险评估材料里,不经意地夹了几页纸。
上面是关于李娜团队商业运作模式的分析,还有几桩过往不太光彩、但被压下去的公关案例。
线索给得零零散散,但足够林澈这种脑洞清奇的人顺藤摸瓜了。
结合这几天“沙雕观察法”练出来的直觉,林澈开始偷偷摸摸地深挖李娜的老底。
他发现,这位当红小花的人设,水分确实不是一般的大。
表面工夫做得足,敬业、努力、亲和力爆棚。
私底下嘛……呵,虚荣心强的一批,脾气也冲得很,尤其喜欢打压同组的新人或者背景不如她的,团队也特擅长玩阴的,踩着别人上位是常规操作。
网上,李娜团队的攻势还在加码。
各种角度刁钻的通稿、水军评论就没停过,核心思想就是把林澈往死里黑——仗着写了本破书就目中无人、瞎指挥、不尊重专业、刻意刁难演员的“恶霸编剧”。
面对这些脏水,林澈反倒异常淡定,一条都没公开回应。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响。
他没写什么反驳檄文,也没搞小作文互撕。
他在改剧本。
是,《深渊回响》的剧本。
但他没动女警察的线,也没碰主线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