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依然保留着部分民国时代的气息,对比后来的繁华和现代,这种状态的十里洋场,大概更多一份味道。
1992年8月1日,早上8点,疲惫不堪的李强抵达上海汽车站,遗憾的是母亲本来想要同行可是学校虽然放假了,但她却还要处理教案和辞职问题。
此时李强身上剩下的钱总计七千两百四十二块七毛,存折里还有十七万整。
李强干脆抱着书包在火车站眯了一会儿,等到天亮,洗漱,然后喝了一碗豆浆,吃了两个馒头。
饭后他又找老板灌了一大瓶水,另外买了四个馒头,塞进书包里。
想象着模糊的记忆中,反映九十年代初股市疯狂的那些老照片上,近乎惨烈的排队场面,李强做好了“死磕到底”的准备。
怀着见识一下9o年代初的上海的情怀,李强没有打车,一路背着包,边走边看,边打听。
“叔叔、阿姨、伯伯、大哥、大姐……妹妹。”
“哦哟,我都快四十的人了,你一个小毛孩,叫我妹妹?你耍流氓是伐?”
“呃,对不起……这位女士……同志……姐姐?”
这个时候,美女应该还没有成为一种平常的称呼,那么叫小姐么?李强一样不能确定,这时候的小姐是否已经开始代表某种特殊概念。
他一路小心礼貌的询问:“你好,请问那个股票认购证哪里买?附近有销售点吗?”
情况有些出乎预料,李强所询问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茫然的摇头,反问一句:“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然后在剩下有听说过的人里,又绝大多数,会操着他们带有浓重腔调的普通话好心提醒:“哦哟,那个东西骗人的啦,你年纪轻不懂,不要糟蹋家里钱知道伐?”
“为什么?”
“三十块一张嘞,抢钱哦,而且买了以后还要摇号,摇号那不就是抽奖吗?这一年才十来只股票,你说能摇得到几个人?那要摇不到,那就是三十块买一张废纸哎!懂了伐?”
“……懂了。”
李强是真的懂了,为什么这张92股票认购证会成为后来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痛呼不该错过的“九二财证”?
原因就在刚刚这些人的话里。
正是这种普遍的“共识”,覆盖过百分之九十民众的恐惧和抗拒,让那张认购证起飞。
“买的人会很少,摇号中签的几率,会乎想象的大。”李强得出了结论。
但是如果没有前世记忆的支撑,或者说,哪怕前世的那个我其实也来了上海,李强想了想,自己有很大的几率会退缩,哪怕不退缩,也不敢赌上太多。
这就是横亘改革开放前14年,几乎所有财富故事的缩影。
绝大部分人因为固有的思维习惯,生活惯性,面对新生事物,始终怀疑着,战战兢兢着,迟迟不能接受。
所以,在这个阶段,普通阶层中真正能暴富的,大概可以归类为两种人:一种特别聪明,且理智、清醒;另一种盲目冲动,而且具有赌徒性格。
……
终于,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给李强指了一间工商银行的大厅,说:“那里就可以买,我刚买了……两张。”
“谢谢。”道谢后,李强快步向前走去。
“小伙子啊。”那人在后面喊他。
“嗯?”李强转身。
“这个要三十块一张知道伐?买一两张碰碰运气就好了,晓得伐?不要糟蹋爸妈的钱。”对方好心提醒。
这时候如果我反过来劝他多买,他会信吗?只犹豫了一下,李强就放弃了,点了点头,然后迈步走进略嫌空旷的银行大厅。
时间充裕,他选择先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接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前来购买认购证的人一共七个,其中有的买了一张,有的买了两张,最多的一个,买了四张。
足够了,一切迹象都已经足够表明:“昂贵”的,“不靠谱”的九二财证,滞销了。
又半个小时,李强终于在这间银行大厅见到了第一个“大户”。
一个看样子三十来岁,穿着工厂劳保服的男人小跑着进来,开口就说他要买3o张认购证——9oo块,接近半年的工资,存起来并不容易。
“这位同志,我来,我来帮你登记,身份证带了吗?”
另一边,一个四十来岁,穿西装,戴眼镜的男人快步走过来,热情地迎了上去。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一直在李强对面的墙角站着,百无聊赖的模样,李强还以为他跟自己一样,是来观察认购证销售情况的。
此时在旁听他自我介绍才知道,原来他是万国黄埔派出来的一名认购证推销员,叫谢兴。
从这位谢经理之前的懈怠和此刻兴奋的目光里,李强可以判断两件事:
一、认购证的销售情况,真的很糟糕,很打击人;二、销售员有提成。
“下一个,该我了……看这架势,我没有上海本地身份证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这是李强刚刚才了解的一个特殊情况,原来这九二财证,竟是单为了上海人准备的,必须有上海本地身份证才能购买,每张身份证购买数量不限。
国家好偏心,不过可惜了,上海人民似乎并不怎么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