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此刻,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根本无暇动怒。
政变军已为推翻他而奔赴王宫,侍卫虽拼死抵挡,却终将难逃被突破的命运。
而那时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本人,恐怕只能沦为那种痴心等着女儿出嫁、梦想向整个欧洲供应丹麦出产的“罗曼诺夫牛奶”的落魄沙皇了。
“不行!绝不能这样!”
他无法就此退位。
更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已以如此丑陋的方式,亲手将祖父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所缔造的意大利王国毁于一旦。
“请教皇陛下出面调停,只要是他开口,叛军必然会止步。”
第257任教皇,庇护十世(PiusX)。
以简朴高尚的生活与人格备受全世界天主教徒敬仰的他,或许真能平息这场政变。
“陛下,教皇陛下已经表态支持议会与您的退位了。”
然而,传来的回答,却如寒冬冷雨般残酷。
庇护十世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大战爆发,但他为和平付出了所有努力。
甚至曾为那些即将回国执枪、对准他人胸膛的神学生流泪劝诫:“请展现出与信仰相称的模样,在战场上也不要遗忘悲悯与怜悯。”
如此热爱和平的教皇,可能会支持议会的政变来终结战争,但绝不可能站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这一让意大利深陷战火的始作俑者一方。
更何况,庇护十世本就是极重教会传统、被称作天主教传统主义象征的人物。
将教皇变成“梵蒂冈的囚徒”,将其关押在圣彼得大教堂,与驱逐耶稣会、推行政教分离政策的法国联手的萨伏伊国王,又怎么可能会得到他的好感?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就这样任由叛军将我像个沙皇一样拖下王座。。。。。。”
轰隆!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正愤然捶胸,咆哮不止之际,王宫正门方向忽然传来巨响。
“正门被攻破了!”
“快!立刻逮捕国王!”
伴随着的,是叛军的呐喊与汹涌人潮。
近卫队挥起白旗投降,奎里纳雷宫的庭院也被政变军与愤怒的罗马市民践踏得一片狼藉。
“不,不要啊。。。。。。!”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抱住那光秃秃的脑门,发出绝望的哀嚎。
他已无路可逃。
这位矮小国王的结局,终究提前三十二年到来了。
。。。。。。
看来,莱托·福尔贝克成功登陆意大利本土,实在是顺利得过头了。
就连汉斯也没想到,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会这么快被迫退位,意大利会举起双手哀求饶命。
结果就是,他刚回到柏林,就不得不又马不停蹄的赶回罗马。
这到底是意大利人退得勇敢,还是他们的运气太好呢?
无论如何,对德国而言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汉斯就这样乘上了列车,准备前往以公会议闻名的特里恩特(Trient,意大利语叫特伦托),为几乎等同于投降的停战协定签字。
而和汉斯一样的,还有刚从伦敦返回就匆匆赶来的英国格雷大臣、奥匈帝国外务大臣贝希托尔德,以及原驻意大利、被逐回维也纳的美国大使托马斯·尼尔森·佩奇。
顺带一提,佩奇大使在美国还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
不过他写的那些小说,不过是美化奴隶制度,把黑人描绘成强奸白人女性的禽兽罢了。
查了一下他的故乡,不出所料,是那个值得避开的南方州出身。
“很高兴见到各位。”
“。。。。。。见过教皇冕下。”
不过幸好,与佩奇大使那令人不快(对他本人也是)的相处时间,在众人抵达会谈厅的那一刻便烟消云散了。
因为等着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教皇本人。
奥地利人贝希托尔德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副不知眼睛该往哪放的恭敬模样;就连并非天主教徒的格雷与佩奇,也都低下了头。
这并不奇怪。
因为当今教皇庇护十世,并不是普通的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