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皇朝的另一本秘史阅读 > 第3章 我看呐这大夏国是要完(第1页)

第3章 我看呐这大夏国是要完(第1页)

听得外面传来的二更天梆子声,王嗣璁用力吐了一口浊气,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一下子就十一点了,当今天子夏武明的实录他还没有看完呢,可再过半个时辰就是明天了,抓紧睡觉,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虚岁的关系让王嗣璁过了夏纪六百零九年的正月十五就和母亲分房睡了,便有了私密空间来读书,每到晚上王嗣璁就会将自己关在卧室,如饥似渴阅读记录了这片大地历史轨迹的书籍,当然他一直都很小心,生怕被母亲或是下人现他不到十天半个月就把炎黄字学会了个九成九,每到二更天梆子声响起他才会吹灭烛火去休息。

对于便宜母亲郜慧彤的拳拳望子成龙之心,王嗣璁是很感激的,尽管他知道郜慧彤的出点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想却是半道被自己来个一个鸠占鹊巢。

由于便宜母亲郜慧彤给自己添置的书籍实在是太多,足有两千八百七十三本,囊括了经史子集四大领域,王嗣璁不得不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否则东边一锤子西边一榔头,天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

先就是测试一下自己读书的度,转世重生后王嗣璁一直刻意的将今生的一切与前世联系在一起,建立起对应的关系,以便充分利用前世的各种学识。

当下这片炎黄大地有两套并行的计时系统:十二时辰与百刻制。

十二时辰好理解,就是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区间,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上辈子所看的古装剧用得多是这个计时系统。

百刻就有些小众了,是将一天划分为一百个区间,一天换算为分钟是144o分钟,一刻就是14。4分钟,属于精度更高的类型,民间习惯上将其视为八分之一个时辰,也就是十五分钟,于是就诞生了计时香烛,一炷香说得就是一刻。

两世为人的经历让王嗣璁的精神非常的充沛,一目十行并非虚妄,普通人的阅读度一般是一分钟二百字到三百字,王嗣璁读书的目的又不是考据与研究,而是单纯的了解这片土地上生过的诸多事情,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以至于阅读度达到了让这个时空的文人咋舌的每分钟至少八百字,入神时还能过千字每分钟。

多次测试现自己每分钟能读至少八百字后王嗣璁心里就有底了,在没有外人打扰的情况下每个晚上看上十本正史部书籍,等看完史部再看经、子、集三部。

农业时代学文识字成本是很高的,这就导致即便是文人阅读量也不会有多大,小说是王嗣璁上辈子一个消磨时光的手段,实体书时代还好,像是射雕三部曲这类经典也不过是百万字,进入电子书时代,都百万字了主角还没有出新手村呢,畅销类网文动辄四五百万字,二十三史虽有一千六百万字,至多五本网文罢了。

王嗣璁估计自己能在四月十五前读完,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要明天才能看完了。

王嗣璁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读正史,正史中排在第二十二位的《夏书》才是王嗣璁看的第一部,造成这一切的乃是这方朝廷的国祚,早在转生之初他就对夏朝的国祚起了疑心。

此方炎黄世界所采用的纪年方式并非年号纪年法而是普通人都很容易想到的序数纪年法,区别仅在于各个朝代对纪年前缀用什么字词,当下统治此方炎黄大地的皇朝的纪元前缀为建国纪元,不过民间对此却是不感冒,直接以国号为前缀,简单明了,王嗣璁所转生的这一年为建国纪元六百零八年,民间称为夏纪六百零八年或六百零八年。

是的,此炎黄世界居然没有儒家文明圈流行的年号,要知道在王嗣璁前世所生活的地球,自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到清帝逊位,年号贯穿了炎黄两千多年。

王嗣璁很想问便宜母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怕被当做怪物就憋在了心里,因为这不该是一个三岁男孩该问的,以至于有段时间他还怀疑新世界是不是仙侠画风,否则无法解释这夏朝居然绵延了六百余年,当二月初二晚上看完《夏书》的序言部分他就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原来如此。

夏和另一个时空线地球上的周汉晋宋一般,被截成了两段,史家对于这种延续性王朝一般用国都的相对方位来区分,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和北宋南宋,由于两夏的国都都是永安,民间就用前夏来称呼夏太祖夏元戎建立的朝廷,以后夏来称呼夏世祖夏茂复辟后的朝廷。

当然了,在官方层面上,并没有什么前夏与后夏,太祖爷和世祖爷所建立的朝廷都是夏,一脉相承!

前世网络上一度流行一个名为王朝周期律的学术概念。

一块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是有极限的,别看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版图大小不一,但作为核心区的耕地都差不多数量,在化肥,农药,良种等工业造物出现前各个王朝的亩产也是差不多的,亩产乘以亩数再除以一个人的最低口粮数量就是一个封建王朝所能养活的人口的极限,当耕地面积所能承载的人口达到上限之时便是王朝动乱之始。

秦十五年、西汉二百一十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西晋五十一年、隋三十七年、唐二百八十九年、元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此乃前世炎黄大地之上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国祚,没有一个国祚过三百,可以说三百年这个整数就是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寿命上限。

前夏作为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王朝,自然也没有能力摆脱名为王朝周期律的诅咒上身,立国二百八十八载后亡于农民起义,至于它之前的大一统王朝,也没有一个过三百年这个大限!

一个成功的君主,要能够毁灭旧秩序,也要能建立新秩序,前夏末年的农民军领们只完成了第一步,当他们准备建立新秩序的时候却遇到了地方实力派的联合绞杀,前夏末年的农民军能做大和地方大族豪强的纵然默许脱不了干系,这群地方实力派早就对头顶上的朝廷不爽了,龙椅也该换人来坐坐了。

前朝覆灭不意味新朝马上就会建立,一般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都会有个不短的战乱时期,这时期就是史家口中的乱世,前夏与后夏之间的乱世被史家称之为廿国,持续时间为七十一年。

不管是王嗣璁前世所生活的炎黄大地还是这一世所生活的炎黄大地,大一统都是最高的政治正确。

即是如此,那出现一名剪除群雄的猛人就会是历史的必然,至于这位猛人姓甚名啥则是历史的偶然。

各路英豪为了成为这个历史的偶然恨不得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那个时代有多乱光从后夏为这段时期所修正史的名字《廿国录》就能窥知一二,不是说那个时期的炎黄大地之上先后存在过二十个割据政权,而是有二十个存续较长、影响较大、较具代表性的割据政权,至于自称某某将军,某某公,占据一两个州县的草台班子数都数不过来,无年不战、无月不战、无日不战,就是那个时代的最真实写照。

过去了大约一个甲子年,新秩序建立的曙光才出现在地平线上:夏茂称帝建制,之后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剪灭了天下群雄,正是依靠这场时间长达七十年的军阀混战对人口的无情吞噬,五德为木的青夏方能再度矗立于炎黄大地之上。

后夏还没有完蛋呢,所以当下并不存在描述后夏历史的断代史,这不代表就没有记录后夏大事的书籍,最权威的当属朝廷编纂的实录。

实录也是史部的范畴,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精确到某天,记录某个皇帝当政期间的重要事项。

包括但不限于:封爵、升赏、赐地、刑罚、婚嫁、朝贡、人事变动、重要奏章、战争、重大刑事案件、制度建设等等。

总之,普通人能想到的事项都包括了,上一任皇帝死了,下一任皇帝就负责整理他的实录,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本朝人对前朝实录以国号称之,如明实录,本朝则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郜慧彤给王嗣璁准备的书籍中就有后夏朝的实录,甚至于当今天子的实录也在其中。

后夏的历史要在实录中找,这里面也有个历史趣闻,夏茂起初并不是愿意用“夏”来作为国号,他称帝前的身份乃是唐王,按照国号源自爵位的规则,称帝后当以“唐”作为国号,尽管其血统可以追溯到前夏太宗的第四子那,一旦用夏作为国号就意味着复辟,复辟便意味着要承认前夏的一切,那就不能用庙号中最屌的“太祖”与谥号中最屌的“高”来给百年之后的自己定论了。

庙号体系的核心是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开创,德指守成,从这就可以得出只有开基之主才也有资格以祖作为庙号的结论,什么太祖呀、高祖呀就是这个道理。

谥号则是后人按死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且后死之人不能用先死之人的谥号,“高”在谥法中的意思是德覆万物与功德盛大,是开国皇帝的专属谥号。

这俩合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前世炎黄大地之上知名度最高的太祖高皇帝当属开局一只蛇的刘邦和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此方炎黄大地大一统皇朝开国皇帝用太祖高皇帝作为庙号谥号的组合可不少,其中就有前夏开国皇帝夏元戎。

但也有一种情况不是开国皇帝也可以用祖作为庙号,但要求极为苛刻,必须是断代史开创者,诸如彼方炎黄世界的西汉亡国后宗室刘秀的再造汉家,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就是世祖;或者是将所在王朝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说白了这个王朝原先是割据政权,并没有大一统,而开国皇帝的后人一统天下,使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例如司马炎、忽必烈和福临,最有意思的是这三位皇帝的谥号居然都是世祖。

夏茂的经历最像刘秀,夏茂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一名前朝远脉宗亲结束了军阀割据并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纵览谥法,以远亲身份获得皇位的评价文字只有绍和光二字,疏远继位曰绍,能绍前业曰光,但光在谥法中还有功格上下、功烈耿和居上能谦着这三重意思,并非单纯的以远亲身份成为皇帝,结束军阀割据与统一天下则分别对应“武”中的克定祸乱和克有天下这两个意思,光武这个谥号也是当之无愧。

若不是身边谋士以“百姓无不怀念大夏”为由建议他用前朝国号来聚拢人心,那后人为夏茂所上的庙号和谥号就是唐太祖高皇帝了,当然,如果夏茂当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也就不会有世祖再造青夏的美谈,更不会大夏六百年天下的说法。

今年二月初二晚上翻看完《夏书》的序言部分后王嗣璁就将后夏每一个皇帝实录序言部分的在位时间加起来,后夏今年正值第二百六十四个春秋,前夏国祚288年,夏茂是在廿国时代第五十八年称的帝,再算上当下的国祚,六百年大夏,不是什么四舍五入,实打实的。

百姓怀念前夏不是因为她有多好而是当下实在是太坏,他们受够了这种无日不战的痛苦,才会对上一个大一统皇朝进行美化,浑然忘记了正是前夏朝廷的横征暴敛与残酷压榨才酿成了这场持续一个甲子又十年的恐怖丧乱。

后夏承认前夏的统绪,自然是要在自己编纂的史书中对前夏诸帝进行美化,尤其是最后三位皇帝中的夏道宗与夏烈宗,夹在这两位皇爷之间的夏懿宗,由于在位就三个月,执政时间太短,他的事迹附在了其父夏道宗本纪的末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