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也是这个思路。
同时朝廷也不会因为性别就对女进士有所优待,强制规定女进士的录取比例,女性举子想要和男性举子一起卷就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王嗣璁曾经对两夏的登科录进行了一次统计:两夏一共进行了一百八十八次科举,女进士仅占进士总数的百分之六点七三,状元更是可怜的只有四名,连零头都不到。
王嗣璁是在夏纪六百零九年四月十八这天从父母那里知晓了自己未来座主的名字,昨天是他大伯的婚宴,今天开始整个国公府就消停不少,他就被便宜母亲抱在怀里,竖着耳朵听二老的聊天,世间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通过公开途径得到的,而且是无法隐瞒的,比如说今年壬戌科的状元就是个女郎,名字也煞是好听:华嫦箐。
此方炎黄世界和王嗣璁上辈子所生活的彼炎黄世界的封建时代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夏不仅是地理词汇还是一个文化词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就像炎黄并称,华夏也是一种并称,古籍中将“华”与“夏”二字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按照五德之说,两夏是木德,五德均有对应的颜色,木德尚青,火德尚赤,土德尚黄,金德尚白,水德尚黑,故夏朝又称为青夏,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所统御的国家天长地久,最好能万世不灭。
夏武明身为一国之君不可能不知道前面诸朝的国祚之数,彼时后夏已经屹立于此方炎黄大地之上二百六十四载,很迫近三百年这个封建王朝的大限了。
华,夏也,嫦箐,长青也,合起来不就是华夏长青吗?寓意着我大夏朝国祚绵长呀,朕不点此人为壬戌科状元那朕点谁为状元呀!?
因为名字取得好而被点为状元的例子在另一个炎黄世界的封建时代可不少,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文天祥考进士的时候南宋已是风烛残年,此时的宋理宗赵昀就想从新科进士的名字上讨个彩头来冲喜,文天祥的原名文云孙没什么好讲的,但他的字天祥好啊,虽然有点勉强,但宋理宗还是很高兴,并说了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皇上开口那叫金口玉言,对臣下来讲是无上的光荣,于是被点为状元的文云孙就改名为文天祥,字改为宋瑞。
瑞祥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明洪武十八年,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朱元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记得状元姓丁,于是考官们在名单里找姓丁的,排名三甲第五的进士恰好叫丁显,原本是状元的花纶就和丁显对调了名次。
同样因为一个梦点状元的还有嘉靖,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本是吴情,但考官们认为这个名字和“无情”谐音,这样的人一定心肠冷漠,显然不能做状元,于是考官们开始重新阅卷,打算选个新状元出来,就在此时,嘉靖皇帝突然话,他说自己梦见西北方向响了一声炸雷,得到这个消息后,考官们赶紧开始翻阅考生试卷,结果在第三百名左右,他们现了一个叫秦鸣雷的人,明朝的西北指的是陕西布政使司,陕西有两个简称,陕与秦,炸雷约等于鸣雷,都在指向这个叫秦鸣雷的进士!
朱棣通过所谓的奉天靖难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最忌讳别人说他是篡逆的暴君,朱棣称帝后将大侄子在位的建文四年归为其父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时期,总是以洪武大帝的继承人自居,永乐十三年这一科有个进士叫洪英,洪英洪英,不就是说我老子洪武大帝他英明神武嘛,就从第十四名变成了状元。
永乐二十二年的状元本该是孙日恭,但问题来了,封建时代的阅读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日恭二字叠起来就是个暴呀,显然是指着秃子骂和尚呀,恰巧此科进士中有个叫邢宽的,邢宽邢宽,不就是刑政宽和的意思嘛,好了,状元就是你了!
古代帝王就都拥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梦想,到了君主权力展至巅峰的清代,君主们更是为了追求长寿无所不用其极。
清高宗乾隆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结束后,特地和考官们一同翻阅前十名考生的卷子,清纯帝并不关心考生们的文章水平如何,他只是想从里面找个吉利一点的名字,来为自己祈福,要知道此时的乾隆已经是七十九岁高龄了,他最希望的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当看到第十名考生的名字时他便笑着问在场的考官:胡人难道就是很长寿吗?
这个问题看似玩笑,但考官们都意识到了乾隆对于这名考生名字的喜爱,于是这个叫胡长龄的进士就成了状元。
光绪年间的王寿彭与刘春霖也都是因为名字吉利才被点为状元的。
光绪二十九年的科举考试中考官们并没有仔细评阅试卷,而是在众多考生中寻找名字吉利之人,最终他们选中了考生王寿彭,官员们认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慈禧能够像彭祖一样高寿。
光绪三十年时慈禧太后办了七十大寿,为了普天同庆,特降懿旨,加恩科一场,慈禧太后在一干进士名单中看到了刘春霖这个名字,心情顿时豁然大好,我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春霖不就是“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寓意颇好,再看籍贯,河间府肃宁,肃静安宁,他不当状元谁当状元!?
上辈子王嗣璁混得不是官场,这辈子进入政坛则是必然事件,在政坛这个人类最黑暗的酱缸中浸淫多年以后,王嗣璁明白了夏武明的小心思,夏武明点华嫦箐为状元固然有华夏常青的念想,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她的出身。
此方炎黄大地上的朝廷自晋开始,对考生身份的审查很是严格,历朝登科录上都有“进士家状”这一项,对进士本人包括其籍贯、出身、年龄、学历及其祖宗三代、家室等家庭状况有详细描述,华常青的籍贯为江南西省抚州的临川县。
以最具实力的四大国公家族来说,四家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定国公王家所盘踞于京畿一带,镇国公江家盘踞在西域一带,安国公李家盘踞在北境,靖国公邹家则盘踞东方,乡党是封建时代朝堂之上常见的抱团组织,这四个地方的士人官僚组成了以地缘关系结成的政治派系,表面上看朝堂之上有五大派系,实际上就两大派系,以皇帝夏武明为的帝党与四大国公家族为的公党,四大国公家族之间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对上皇帝时都会联合一致,毕竟单独一家绝非是皇帝的对手。
江南西省位于南方,是四大家族派系之外的地方,华嫦箐的家庭背景也是非常的单纯,上朔三代没有一个当过官的,因此不会和四大家族扯上关系,这种进士乃是明显的孤臣,帝党的成员也多是来自与四大家族没有啥牵扯的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在这个时空的炎黄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落后于北方地区,造成这种原因的正是炎黄子孙的充沛武德。
战乱在另一个炎黄大地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大量人口逃至荆州与江东避难;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将北方地区打成了白地,第三次是靖康之耻,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点。
但炎黄子孙对南方的开依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清朝时期才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消化,主要是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功劳,他们在滇、黔、桂、川、湘、鄂地区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土司割据问题。
但这方世界的炎黄子孙武德足够猛,并没有生神州陆沉衣冠南渡的惨剧,就导致他们不会大规模南下,没有大规模移民便意味着广大的南方地区无法在短时间提升经济的展,但王嗣璁转生的时候距离岐王称帝都有三千七百多年了,足够炎黄子孙将生存空间从黄河流域一点一滴慢慢拓展到珠江流域了。
如今只有滇、黔两块凭借地形因素不在中央朝廷的完全掌控之中,就算如此,炎黄子孙也是占据了两地的交通要冲和耕地肥沃的平原地带,山旮旯之类的偏僻地方则是由土司统治,只要土司承认朝廷的权威,象征性的缴纳微薄的赋税,朝廷就认可土地和人民归土司家族世袭所有。
土司们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司法、财政、行政、兵事都可以自治,对于当地人民予求予取,掌握一切生杀大权,除了不能登基称帝,其他一切甚至比照皇帝。
历史的惯性使得此方炎黄大地的经济一向以中原为,京师永安正在此地,也是定国公王家的大本营所在;西部地区因为有路上丝绸之路贯穿,光是收过路费都能满足当地行政的开支还有余,是镇国公江家最重要的财源,北方和东方半斤八两,安国公李家和靖国公邹家分别是为地头蛇,南部却是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没有什么出名的大族世家。
除去名字、性别与出身,华嫦箐的策论本身也非常出色,文章好不好,读一读就能感觉出来,壬戌科策论的核心是“攘外”,华嫦箐所写的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浓缩起来就是“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朝廷无扰,边境无虞”,怪不得会被八名读卷官列为前十名,十三名女贡士中第一。
女进士基本上都是孤苦一生,以老处女的身份黯然离世,华嫦箐被夏武明点为状元时年方二三,当进士及第的消息传到她的家乡时,未婚夫二话不说立刻退掉了婚约,状元虽好但男人的尊严更重要,生的孩子要随女姓,赘婿谁爱当谁去当,老子坚决不当,这一耽误就是二十七年。
都说老屄败火,处女老屄更是其中精品,更别说华嫦箐还处于五十坐地吸土的年岁,初次享受性爱的阴户竟然自行蠕动起来,好像是要把学生的肉棒完全吸入进去,但华嫦箐最让王嗣璁着魔的地方还是她的气质,他后宫中多的是久居人上,养成了颐指气使性格的女子,华嫦箐身为一人之下的正二品中书省尚书,自然也有这种不怒自威的气质,可她拥有最多的却是作为一榜进士之的书卷气,高雅的书卷气息与威严的官僚气息的共存特质,令王嗣璁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愈加卖力的抽插起来,真是为人师婊呀!
在一干绝色女奴的环视下,王嗣璁一边肆无忌惮地继续他的性活动一边对着老师透露起自己的心声来:“学生最要感谢之人当属夏翎宇这个伪逆,要不是他弑父篡位,学生哪能和座主大人您共度春宵呢?”
王嗣璁好想给两天前动了宫变的二皇子夏翎宇一个一吨重的勋章,两天前的夏纪六百三十六年八月一十九日凌晨,他趁着黑夜动了政变,宫廷政变自古就有之,但领兵攻打皇帝所在的宫闱无疑是最为世人所诟病的,一点子回旋的余地都不留,像是下毒之类的还能对外宣称皇帝是暴毙,夏武明都六十五六了,哪天驾崩都不意外,只能说是利令智昏!
夏翎宇知道自己的举动定然会招致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人是一切问题根源,只要人没了那自然也就没有问题了就在宫变期间令手下军士对京师永安的朝堂进行了血腥的清洗,尤其是皇族与定镇安靖四大国公家族。
后世并不承认夏翎宇的统治,王嗣璁所建立的新朝廷在给前朝编纂的断代史《后夏书》中将夏翎宇列为逆臣列传的头一位,此方炎黄大地不是没有弑父上位的逆子,但在位时间都很短,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被天下共击之,前面三个逆子在史书中的称谓分别是元凶、极恶、罪魁,王嗣璁给夏翎宇安排的称谓是祸,并将元凶改为穷凶,创造出了这个世界的两个新成语来:穷凶极恶、罪魁祸。
夏武明被逆子的杀害之日就是后夏国祚的终结之时,六百三十六年国祚减去前夏的二百八十八年与廿国时期的五十七年,后夏的国祚也就明了了,二百九十一年。
乖乖,不仅是此时空国祚最为绵长的封建王朝,放在王嗣璁上辈子所生活的炎黄大地,也是独一档的国祚,比作为封建王朝巅峰的巨唐还要多出两年来,更不用说后夏在灭亡的前一个晚上,政令还能直通基层州县,而不是像昭宗时期的唐朝,彻彻底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唐昭宗本人也成了五代十国大幕拉开之人朱温的牵线傀儡。
后夏的国祚明显出了王嗣璁的预计但又没有出他的预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年的经历让王嗣璁意识到后夏的国运完全和夏武明绑定在了一起,转生后不久一个强烈的念头就在他的心底升起:武明死而天下分!
早在摸清大环境后王嗣璁便开始为夏武明驾崩后的天下大乱做起准备了,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夏武明死得越晚他的准备就会越充分,夏武明的寿命也确实够给力,给了王嗣璁差不多二十七年的时间用来猥琐育,尤其是在而立之年的三十岁关口中,王嗣璁凭借军功被朝廷封爵,这对于无法染指本家继承权的贵族男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另开新枝意味着成为一族的始祖,死后灵位会被放在宗族祠堂的c位作为大宗之祖受后人拜祭,子嗣不灭则香火永续。
夏武明驾崩的年岁是六十六,却仍不足以让他成为两夏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前夏的太宗与显宗父子,后夏的世祖与高宗这对爷孙,活得都比夏武明要久,尤其是夏高宗纯皇帝,七十三岁时才驾崩,但夏武明比起以上四位先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位年岁,实三虚五,加上活得足够久,龙椅一坐就是一甲子又十个月,不仅是两夏历史上还是目前此炎黄世界在位最久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