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皇朝秘史 > 第16章 献帝献后(第3页)

第16章 献帝献后(第3页)

百多年时光后,土地经过各种形式的兼并,都在大地主的手上,这个时候就需要财税转型,成功了的话朝廷还能续个几十年,转型失败就马上崩盘,这也是绝大多数封建王朝倒在二百年寿命大关的缘故。

夏又寰掀起的改革本质上是将财产税替代人头税,作为朝廷的主要开支来源,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故改革派在空间与时间尺度上的形象都不咋滴,保守派不好将矛头直接对向身为一国之君的夏又寰,为改革保驾护航的皇后王贞儿和负责具体操作的宰相章同就成了背锅侠,在世家大族的刻意引导下这两人在民间的形象非常的不堪,王贞儿的主要黑点是她和夏又寰的年岁差,王贞儿比夏又寰大了十七岁,夏律规定女子十四岁就可以出嫁,这哪里是什么姐弟恋分明是母子恋,因为频繁怀孕的缘故,她的双峰里面总是饱含奶水,夏又寰才不管身边的

太监与宫女的尴尬眼神,只要饿了渴了他都会立刻撕开老婆的上衣来痛饮奶水,这种宫闱秘闻就通过值宫太监与宫女的嘴巴传到了外面,民间都是用老妖妇、老妖婆或老妖后来称呼王贞儿,说她用妖法迷惑了圣上,让圣上抛弃了祖宗法制,行那祸乱朝纲的变法之事。

夏又寰于改革的第五年驾崩,临朝二十三载,享年四十岁,按照惯例群臣要给大行皇帝上庙号与谥号,“熹”者,乃微弱晨光之意,意思是为皇帝死的太早而感到痛惜,“献”有“博闻多能”、“惠而内德”、“智哲有圣”等意思,这些解释都强调了智慧、才能和德行等方面的正面评价。

其实吧,群臣真的是在反串,根据夏又寰生前的种种荒唐,熹和献要反过来理解,“熹”的真实意思是你死的太晚了,“献”的真实意思是你笨的跟什么的,天天就知道玩乐,还聪明呢!

小老公驾崩后王贞儿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久居宫中耳濡目染之下王贞儿竟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政治能力,她一如既往的支持时任宰相章同进行深层次改革,但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完全是王贞儿利用皇太后这个至高身份硬压着才不至于停下,王贞儿在小儿子即位后的第十一年驾崩,享年七十一岁,朝臣支持夏武明亲政的一个要求就是废除改革措施,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这场跨度近二十年的改革变法运动戛然而止。

要是以王嗣璁上辈子封建时代的宋元明清四朝的道德观念来评判王贞儿,简直就是黑的亮了,有婚育史,和子乱伦,被投进监狱过,这样的女子居然能成为一国之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女性贞洁观念在封建时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另一个炎黄世界对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变态要求是在靖康耻之后才生的,之前社会风气对于女性的贞洁非常的包容,离婚的,当小妈的,婚姻存续的,都能当上皇后,前者的例子是汉武帝的老妈王娡,听说王娡有皇后气,家人立刻让她跟原来的老公离婚并送进了太子府;中间的例子是武则天,他侍奉过李世民和李治这对父子;后者则是北宋的刘娥,还没离婚就被宋真宗看上了,当了皇后还与前夫龚美不清不楚的。

此炎黄世界从来没有经历过靖康之耻、崖山之恨与明清易代这般神洲陆沉的悲剧,社会风气整体上非常的自信,开明与包容,在这种大环境下王贞儿能当上皇后还就真没离多大谱,说破天也就是一个年岁大老公十七岁的罪妇,罪妇又怎么了,这方世界还有转手四个皇帝的皇后呢!

王嗣璁身为男性自然明白此世界的同性们定然好奇王贞儿是如何将小她十七岁的皇帝老儿迷得团团转的,农业时代的人均寿命很短,在四十岁前死掉太正常不过了,所以苏轼于三十八岁时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老夫聊少年狂”,王贞儿的二婚老公夏熹宗就是三十八岁那年驾崩的,在普通大夏百姓看来都要六十岁的王贞儿肯定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啦。

只能说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被自己所生活的困苦环境限制了想象力,人是没有办法脱离自己所出环境来思考问题的,所以农民才有皇帝老儿耕地用金锄头,东宫娘娘顿顿烙大饼,西宫娘娘顿顿白馒头的既可笑又可怜的想法,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十指不沾阳春水式的养尊处优生活和内功对人的养护究竟有多可怕。

亏得王是四划,王嗣璁方能在《内乱妇集》中找到这位本家女郎的画像,也无怪夏熹宗会痴迷王贞儿,换成他是夏熹宗他也会,王贞儿的颜值明显比其它淫门之人母亲要高一筹不止,绝对意义上的九分女,乃是草窝中飞出的金凤凰中的金凤凰,放在他上辈子完全可以去担纲大制作的女c位,能和刘天仙去争个高下。

据王大铖记载,王贞儿刚生下长子后朝廷就开始对她的黑历史进行封锁与销毁,其中就包括绣衣使中的各种档案,只是此时王大铖已经完成了五划以下姓氏罪母们的画像临摹,这幅画就成了漏网之鱼。

男人真的在意女性的年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男人,真正在意的仅仅是时间长河在女体之上所留下的冲刷痕迹,本质上不过是一群视觉动物!

夏熹宗作为炎黄的顶级顽主,经常会做出一些出常人想象的事情,比如在爱妻的阴道中播种下令幼子萌生的精液后,伏在王贞儿的后背上,恬不知耻问道:

“朕和你那死鬼儿子相比如何?”

王贞儿当时虽贵为皇后,跟皇帝生的大儿子还是太子,但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尖锐了,只好哄起小老公来,回答道:“这怎么能相提并论?陛下您是九五之尊,他连家族都不能保护,被他所辱之时臣妾真想一死了之,哪里还想得到会有今天?臣妾出身小门低户,当时就觉得世间男子都一个模样,但自从侍奉陛下您以来,才知道天下真有大丈夫,更别说陛下龙根威。”,天仙老婆的话让夏熹宗开心极了,更加兴奋地抽送起肉棒来。

王大铖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就喜欢让牝兽们来评价他和她们儿子谁的性能力更强。

不管保守派怎么给这场变法运动泼脏水,都无法否认这场改革的效果,这次改革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展,使后夏在财政收入有了显着的增加,毕竟抄家和卖熟女不能每年都去搞,税基才是根本,改革期间的朝廷年入最低都能有六百万两白银之多,储备的粮食更是多达一千三百多万石,足够军士支用十年,比起夏熹宗刚登基时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乃是天大的进步,没有这些巨量的财政盈余夏武明是没有能力在继位后两年就把蛮族赶出国境的,因为战争打的就是钱,就是经济!

改革虽然被废止但惯性还在,这就使得十分腐败的后夏在夏武明一朝的前期有了中兴的迹象,惯性消失的标志就是六百零九年和六百一十年的对北狄和西戎的用兵,朝廷将改革积存下来的各种盈余都用完了!

王嗣璁建立汉朝后让翰林们给前朝编纂断代史,对于这场改革的文字他亲自审查,一般说来变法或改革很少挂皇帝的名头作为前缀,多是以臣子名字作前缀,什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后世给此变法的名称是章同改革,王嗣璁给变法的的评价是让后夏续命七十年。

假设没有王贞儿的力主改革,后夏可能早就进入如火如荼的农民战争阶段了,同样是立国二百六十八载,前夏这个时候早已经是遍地狼烟,夏武明哪还能端坐钓鱼台,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法度明大曰章,贤德有成曰献,这就是夏武明给老妈上的谥号,这二字完美概括了王贞儿的后半生,也是沿袭了皇后谥号随丈夫谥号的传统,当然,如果她没有前半生的性奴美母黑历史就更完美了,可如果没有这段黑历史她就没有可能成为一国之母,并为后夏续命近七十载的改革运动保驾护航,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指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通过王大铖的文字记载,王嗣璁现王贞儿和实录上记载的一样,是个狠人,按照太祖爷定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继位原则,夏又寰驾崩后继承皇位的乃是他与王贞儿所出的大儿子夏简宗安皇帝,大儿子也确实登上了皇位奈何于继位后的第三年的春天染上了天花,天花那一半一半的死亡率就让他遇上了,得年十五岁。

夏太祖也是想到了皇帝无嗣这种极端情况,特意打了一个补丁:“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就算又这个补丁也是轮不到夏武明上位,他上面还有个二哥呢,二哥在其兄长的灵柩前接受百官的祝贺,成为了大夏第三十一位皇帝,只是六个月后他也因为天花感染而龙驭宾天,连龙椅都没有焐热,得年十三岁,是为夏恭宗懿皇帝,这位夏恭宗懿皇帝还不是大夏诸帝中在位时间最短的,最短的乃是前夏的懿宗悼皇帝,三月天子!

朝廷在短短三年七个月间竟然驾崩了三个皇帝,不少野心家便认定此乃大夏药丸的征兆,要不然皇帝怎么死得那么勤快呢!?

一时间整个炎黄大地是暗流汹涌。

在夏武明登基之前朝廷有过一次激烈的谁来继位的大讨论,不少朝臣以国赖长君这个理由提出立熹宗的弟弟襄王,襄王与熹宗一母所出,皆是宪宗嫡子,再者他刚过不惑,身强力壮,同时还是朝野上下公认的贤王。

夏武明虽是先帝仅存于世的嫡亲血脉,但年纪实在是太小了,实三虚五,两夏历史上就没有这么小年岁就继位的皇帝,而且据宫中传闻身体很是不好,三年零七个月间朝廷死了三个皇帝这种事情委实骇人听闻,这个理由也能说得通。

王贞儿怎么能容忍皇位旁落他家这种事情,再一次搬出了太祖高皇帝钦定的《皇夏祖训》,最后她就在争论不休,宛如菜市场一般吵闹的金銮殿上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无法拒绝的条件,你们不是担心夏武明他命不长久嘛?

那好,就让他出痘,熬过天花不死就让他登基,熬不过就让襄王继位。

这么做固然有对儿子未来的考量也有王贞儿自己的小算盘,新皇继位之后所有人的身份、爵位什么的都要符合礼法。

历史悠久且记载明细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来参考的先例众多,在此炎黄大陆上确实生过皇帝因为绝嗣而帝系转移至长辈或平辈,新皇以太后是自己晚辈或平辈为由将其降格为皇后的先例。

太后可是封建时代女性所能获得的最高头衔,而且世人默认太后拥有在皇帝年幼无知时垂帘听政的权力,简宗安皇帝登基时不过十二岁,王贞儿便以嫡母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成了朝廷事实上与名义上的话事人。

人呐,在只有品尝过权力的滋味后才能明白它为何令无数人着魔了,王贞儿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味道是在她生下大儿子后的第二天,该凌迟的,该杀头的,该绞刑的,就因为她那一句“为咱们的孩子积些德”就被改判为流放三千里。

生杀予夺不外乎此!

襄王坏就坏在没有及时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态度,说自己万万不敢觊觎大统,而是装起聋作起哑来,显然是抱着侄儿死于天花他就能上位的侥幸心理,天花在农业时代乃是无解的传染病,致死率高达一半,如果是免疫能力底下的儿童,死亡率更高,可惜夏武明命硬,挺了过去,代价则是终生背负一张吓人的麻子脸。

大夏朝从来不缺少小皇帝,仁宗九岁继位,代宗十岁继位,但夏武明从他二哥那里接过皇位的时候实在是太小了,实三虚五,正是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年纪,若是没有亲妈王贞儿的保驾护航,他早就被四大家族啃得骨头都不剩了,正是王贞儿为他撑起了一片天,这大夏朝方熬过了史上最艰难的主幼国疑时刻,她硬是拖着残破身躯熬到了夏武明十六岁时才如山陵崩,享年七十一岁。

龙椅夏武明一坐就是三十五载,昔日冲龄作践的稚童已经成长为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远远出了当时朝野上下的估计,大夏诸帝中在位时间比他久的也就是四十年的仁宗、世宗、高宗和四十一年的代宗,不过夏武明如今正值春秋鼎盛,应该能成为夏朝诸帝中待机时间最长的存在,同时对于各种人情世故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才明白母亲当年的苦心孤诣是多么的难得。

假如王贞儿没有兵行险招导致襄王登基,那夏武明就会陷入没有废太子之名却有废太子之实的情况,就会成为襄王屁股下龙椅最大的威胁,毕竟按照太祖立下的继承规矩,皇位应该是夏武明而非襄王的,废太子的结局历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他们不死当时的皇帝就寝食难安,这就使得襄王成了夏武明长大后最为嫉恨的宗室。

世间最难治的病莫过于疑心病,夏武明总是怀疑叔叔襄王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谋朝篡位,派出了不少绣衣使密探到去打探情报,襄王越是没有违法乱纪,夏武明就越觉得自己的这个叔叔有问题。

最终夏武明的疑心病在夏纪六百一十年彻底作了,以亲叔勾结西戎土喇为由,灭其满门,然后兵攻打西蛮,虽是折了阴士雄这员大将,却阵斩了西蛮第一勇士,不算亏。

献帝与献后的幼子,经过三十多年的朝堂历练,已经是合格的帝王了!

(王贞儿显然是化用了明朝时候宪宗与万贵妃万贞儿的典故,封建王朝都会在快二百年的时候遇到一个槛,过去了还能续命六七十年,不过去马上就死,两汉都是倒在了二百年这个关卡上,唐朝是搞了两税法,明朝是张居正改革,清朝嘛,则是遇上了鸦片战争,属于被动式改革。希望搞出一个看上去真实的炎黄古典异时空,而不是纯纯的古代背景板,所以呀,在下会填充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