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在利用机载雷达搜索到目标后,需要持续用机载雷达对目标进行跟踪,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发射条件。
这是半主动和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都要做的。
但是不同的是,因为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可以发射后不管,立刻就可以脱离,而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则不行。
因为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需要载机对目标进行持续的照射,引导它飞向目标,直到击中目标为止。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导弹头上没有发射机,只有接受雷达波的东西,所以载机要持续照射目标,这样一来就会暴露载机的位置和信息,被击落的风险大大增加。
因为载机不仅不能脱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进行机动飞行,那还会把导弹给丢了。
所以直接越过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搞主动雷达制导,那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姜竞株想要达成的目标,不仅是主动雷达制导,而且还要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也要十分的强大,这样才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拥有更高的命中率。
这一款空空导弹研发成功,不仅可以终结他们自主研发为0的空导历史,将来不仅可以给新歼装备,以及五爷六爷战斗机都可以挂载使用。
因为它们将装备新一代的一体化雷达,有着足够的制导指引,配备先进的雷达制导空空蘑菇后,就足以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了!
他们的战机已经有了超视距的鹰眼,十几公里制程的空空导弹,就有些浪费这个探测距离,所以,他们的射程,要有足够的突破才行!
姜竞株重重的在射程上做了个重点标记。
在超视距空战中,导弹的射程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没有空空导弹参与的时候,大家于空中交锋,属于打赤膊时代,面对面交锋。但是,在拥有超视距打击能力的空空导弹后,飞行员只需保持在敌方威胁范围之外,不断发射导弹,就可以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消灭对手。
在双方技术落差较大的状况下,或者一方可能没有发现一方的存在,另一方,已经完成了供给,现实就能这么残酷!
因此,拥有更远射程的空空导弹能够使作战平台在敌方尚未接近之前就实施打击,可以获得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他们必须开发出,更高射程的空空导弹。
但是,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不是说提升,就能提升的那么简单。
如今,开发射程超过一百公里的空空导弹,都要面临多重技术挑战,包括动力系统、空气动力学设计、燃料效率以及制导系统的精确性等。
目前,空空导弹通常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适合近距离空战,但远射程导弹需要更高效的动力系统和燃料管理。
此外,空气动力学设计和制导系统的精确度也是关键因素。
后世,尽管技术上存在挑战,他们国人从来并不认输,勇敢的面对,来航天和导弹领域的各项挑战,各种难题,迅速发展表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他们还好最终突破种种技术瓶颈,创下了一项项的奇迹诞生。
空空导弹射程的延伸不仅关乎技术,还具有战略意义,具备长射程的空空导弹可以在高强度的空中对抗中显著提升作战能力,尤其是在应对隐身战机、远程无人机和高超音速武器等现代威胁时,长射程导弹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未来空中致胜关键,必须是空空导弹!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海对面的AIM120中程空空导弹以其约100公里的射程领先全球。那么,他们的第一款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首个突破目标,便是百公里以上射程吧!姜竞株转瞬间,定下此次射程研发的进步目标!
国内这个时候,有空空技术吗?实打实的探测资料,告诉姜竞株,有!
“咱们有少许以隔壁引进的K5空空导弹为蓝本仿制,第一型短距空对空导弹,该导弹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可全天候使用,主要用于攻击中型轰炸机。
六院负责空空导弹仿制的技术工作。虽然组建时条件简陋,但咱们得科技人员发挥不怕苦不拍累的精神,顶着困难开展了掌握和吃透空空导弹仿制技术的工作!”杜老给了姜竞株详细的资料分析,在这一块,他的资料真实性,可比姜竞株自己查探要详实多了。
他本身的见识,就相当于一部详实的国内战机技术进步史书。出于对战机的热爱,战机的每一部分进步资料,他都能如数家珍。
“但是,这个掌握是有局限的!隔壁单方面解约的时候,停止了过去合同中规定并且已开始供应的材料和设备,从而给咱们的仿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咱们的PL1空空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驾束式制导控制舱、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的稳定舱和无线电天线接收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
2个尾部的无线电定向天线,接收来自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经过弹上计算装置将其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相应运动,从而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
他们不得不承认,隔壁的技术,在竞株崛起之前,在如今还是非常先进的!
建国初期,国内百业俱废,百废待兴,各方各面,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底蕴,去做原始的技术积累!
时间和技术,这是他们最欠缺的!所以,不乏有人想要走引进道路,这是比较快的成长步骤!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不少人主张的策略!
但是,当引进变成限制,同样没有科研人员放弃,气馁!
在他们能掌握的技术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才是他们科研人员的最终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