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岐黄一手 > 第81章 老年脉硬柔肝息风(第1页)

第81章 老年脉硬柔肝息风(第1页)

霜降后的清晨,仁济堂的木质门板刚推开一条缝,岁的周明轩就扶着门框踉跄而入。他戴着金属框老花镜,镜片上蒙着白雾,右手食指第二指节有常年握粉笔留下的凹痕,此刻正紧紧抠着门框,指节泛白如霜。保温杯“当啷”砸在候诊区的圆桌上,枸杞红枣茶溅出杯口,在深褐色桌面洇出暗红的印子。

“苏医生……”老人话未说完,突然抓住额头,身体向右侧倾斜,血压计的袖带滑落在地,露出手腕上密布的老年斑。苏怀瑾快步上前扶住他,袖珍血压计显示ooohg,指尖搭上他的寸口——脉弦硬如绷直的琴弦,左关部尤其突出,仿佛能弹响似的。

“爸!”跟在身后的周建军慌忙扶住父亲,皱巴巴的商务衬衫口袋里露出半盒硝苯地平控释片,手机屏保是周明轩站在讲台上的照片,背后黑板上的数学公式还没擦干净。“吃了二十年西药,怎么突然晕成这样?”他甩着空药盒,铝箔板上的药片早已抠得只剩边角。

苏怀瑾扶着老人躺上诊疗床,诊室墙上的《黄帝内经》脉诊图在晨光中清晰可见,下方的电子脉象仪正在同步采集数据。“周老师的脉弦硬,左关独甚,”她的指尖在寸口轻轻加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您看这脉像不像琴弦绷得太紧?肝阳上亢,虚风内动,就像水管长期高压,光靠西药降压,没从源头解决问题。”

周建军捏着药盒的手顿住,目光落在苏怀瑾翻开的古籍上,泛黄的书页间夹着祖父当年手绘的天麻钩藤饮配伍图。“中医还看古书?”他的语气带着怀疑,“我爸的血管都硬化了,中药能让血管变软?”

苏怀瑾起身打开玻璃药柜,取出炮制好的天麻饮片:“天麻得蒸制透心,钩藤要后下煮不过分钟,生石决明先煎半小时——这些都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她指向电子屏上的脉象波形,“您看,弦硬代表肝火旺,左关对应肝脏,就像电路过载,得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配合西药降压,双管齐下。”

周明轩躺在诊疗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晃动的梧桐叶影,忽然开口:“昨晚备课到半夜,粉笔字总写歪,以为是老花眼……”他摸向白大褂口袋,里面露出半本泛黄的备课本,字迹工整得像脉象图谱,最新一页还记着学生的错题解析。

周建军突然提高嗓门:“别拿古书唬人!我查过,天麻有毒性——”话未说完,苏怀瑾已调出药房监控:“每批天麻都经过hplc检测,蒸制后天麻素含量达标,毒性成分低于药典标准。”她转向周明轩,三根手指在寸口精准定位:“浮取候表,中取候腑,沉取候脏,您父亲左关脉硬如按琴弦,正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脉象,和西医的血管痉挛、交感神经兴奋是一回事。”

脉象仪的屏幕上,周明轩的脉波图剧烈起伏,苏怀瑾用红笔在病历上圈出左关部:“就像您教学生解方程,得找到关键变量。肝火旺是‘变量’,天麻钩藤饮是‘公式’,先让肝风安静,血压才能稳。”

周建军的手机突然响起,屏保上周明轩在讲台上的笑容刺痛了他的眼。父亲退休后坚持义务辅导学生,教案写满三大本,如今却连粉笔都握不稳。他捏紧药盒,终于点头:“试试中药,但西药不能停。”

接下来的三天,苏怀瑾每天接到周建军的电话:“我爸说喝了药没那么晕,但西药怎么减量?”她总是耐心解释:“硝苯地平控释片继续吃,中药在帮您父亲的肝脏‘减负’,就像给老教师配个助教,不是替代。”

第三次复诊时,周明轩颤巍巍地从帆布包里掏出备课本:“苏医生,这是我给毕业班出的模拟卷,你帮我看看……”苏怀瑾接过时,现最后一页画着脉象图,旁边写着“弦硬脉=肝阳亢=天麻钩藤饮”,字迹比平时歪斜许多。

她鼻子酸,边调方边帮老人整理教案:“周老师,您看这味钩藤,《本草纲目》叫它‘钩藤’,能平肝息风,就像您纠正学生错题,得从根源入手。”老人浑浊的眼睛亮起来:“原来中药也讲‘解题思路’。”

第五天清晨,周建军火急火燎冲进诊室:“我爸停药一天,今早血压又飙到o!”苏怀瑾带着脉象仪上门,现周明轩正趴在桌上改作业,额角冷汗浸透白。

“不是让您别停药吗?”她迅搭上脉,弦硬脉比初诊更甚,“中药是慢慢调,就像老机器上润滑油,得给时间。”脉象仪显示血管弹性指数下降,她调出监控录像:“您看,煎药时钩藤后下,挥油保留完整,和西药间隔小时服用,不会冲突。”

周建军看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终于示弱:“对不起,我怕中药不管用……”苏怀瑾递过手写的服药间隔表,每格都画着中西医药物的图标:“我们列个‘课程表’,让中药和西药‘分班上课’,互不干扰。”

三天后复诊,周明轩的脉象弦硬稍缓,脸上有了血色。他突然抓住苏怀瑾的手,声音颤:“昨晚梦见在黑板上写公式,粉笔灰全变成黑蛇,绕着讲台爬……”话未说完,儿科诊室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护士小林探出头:“苏医生,岁肺炎患儿低热不退,脉数得像小鼓点!”

苏怀瑾望向中药柜,天麻饮片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本草纲目》里“定风草”的注解仿佛在晃动。她转身时白大褂带过药斗,天麻的苦香混着远处的儿童咳嗽声,在诊室里轻轻飘荡。

“周老师,您的肝风在减弱,但还没静下来,”她在处方上添了一味牡蛎,“就像您教学生,难题得一步步解,别急。”老人点头,翻开备课本,最新一页写着:“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治弦硬脉如解方程式。”

诊室门再次推开,阳光照亮周明轩鬓角的白,也照亮了苏怀瑾白大褂上的“仁济堂”徽章。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dududu岐黄手记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