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老卡尔,离开了甘泉村,踏上主路后,披星戴月,奔行一晚,行走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的姜瑀,在翌日凌晨五点多,终于抵达了小潭村。
看着村口立着的那块石头。
历经风雨,斑驳不堪。
但依稀能辨认出“小潭村”三字。
姜瑀擦了擦汗,避开主路,在附近找了一棵大树。
将竹筐放在树荫下。
随后,从里面取了一个馒头出来。
开始享用自己的早饭。
天气晴朗。
没有乌云。
不用担心一道雷劈下来正中树冠。
直至吃完早饭。
将紊乱的气息调整到正常状态。
姜瑀才以这个自认为不错的精神面貌走进了小潭村。
他不喜欢扮猪吃虎。
也不喜欢刻意低调。
他承认自己没达到无视外表的地步,可以忽略丑陋的皮囊直视一个人的心灵,也做不到穿着一身邋遢的衣物招摇过市,自诩什么“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高雅之士,因为他并不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是正确的,也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干净整洁的生理状态和理智清醒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尊重,还是对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在很多正式场合里,不要求你打扮的光鲜亮丽,起码也要穿的像个人,不搞什么特立独行。
小潭村的村民,性格普遍不错。
淳朴,热情。
唯一的缺点就是嘴笨。
进村后。
姜瑀就近找了一个村民问路。
在听见姜瑀是从甘泉村那边来,受甘泉村的村长老卡尔之托,来给自家村长老约瑟夫送信后,对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用并不准确的形容词,努力给姜瑀指出了村长家的位置。
而那些清晨起来,扛着农具,打算去地里摆弄庄稼,偶然看见姜瑀的村民,在拦下姜瑀,打听完姜瑀的身份和来意后,也都如出一辙的加入了给姜瑀指路的队伍里,告诉姜瑀该怎么走。
在这些村民的帮助下。
很快。
姜瑀就见到了小潭村的村长。
一位白发短须,看上去相当健朗,手持一柄木剑,身穿布衣,在篱笆圈成的院子里慢悠悠练剑的老头。
同样没有姓氏。
只有名字。
之所以被称作老约瑟夫,纯粹是因为年纪大了。
如果是公式化的称呼。
更应该称他为约瑟夫村长。
但这样叫就太生分了。
老约瑟夫的称呼,恰恰合适。
在简单说明自己的来意后,姜瑀将老卡尔交给自己的这封信,递给了面前的老约瑟夫。
老约瑟夫接过信。
干脆利落的撕开信封,取出信纸。
一目十行的看着。
一举一动中,行伍风格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