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1章 科举舞弊案(第1页)

第1章 科举舞弊案(第1页)

“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时隔九年再度开科,试卷却遭到泄露!我们这些人都要被陛下杀头治罪!”

“科举舞弊!届时陛下定然会认为我等主考官和同考官中存在舞弊人员,全部都要死!”

“现在该如何是好,只剩下两个时辰,开科考试就要开始了。”

洪武十五年,二月。

南京,贡院,内帘。

偌大的内帘区域内,主考官和同考官们脸色阴沉,乱糟糟的,有的脸色惶恐,有的面容死寂,众多考官们露出绝望之色,乌泱泱的吵成一片。

负责本次南京贡院会试的的两名主考官,分别为正主考官礼部尚书滕毅、副主考官户部尚书范敏,以及八名同考官,其余外帘官若干,负责考场内的事务。

此时主考官滕毅神色格外惶恐,环顾众人,“现在该如何是好,陛下对此次科举格外看重,会试中出现舞弊案件、试卷答题泄露,我等都要死!”

胡惟庸案近在眼前,那是洪武十三年的案子,杀了多少人他们可是亲眼所见,当今圣上是一个敢掀桌子的人,从不忌讳‘法不责众’,一旦坐实科举舞弊案,势必抄家灭族。

此次开科,共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称‘秋闱’,考生们为秀才,于各省省城科考,录取者称之为举人,已经结束。

会试称‘春闱’,各省举人与国子监监生为考生,统一在京师贡院科考,录取者称之为贡士。

然后就是殿试,在皇宫内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求考生针对时政提出对策。

可以说,会试位于中间,是最重要的,可此时却出现了如此大的问题,不但考题泄露,又出现了舞弊现象,众多考官们一想到朱元璋那张阴沉的脸,都感到毛骨悚然。

朱元璋必然将他们抄家灭族,甚至扒了他们的皮,这位皇帝的手段他们清楚的很。

“如今之计,只能向陛下请罪了。”副主考官范敏道。

闻言,八位同考官中的一位立刻摇头,并且冷笑发声,“请罪也是个死,谁去请罪?去了说不定被陛下令人活活的摔死!”

“已经出现了这种事情,或许陛下这个时候已经知晓了,我们现在去请罪已经晚了,现在需要集思广益,寻找出能免去此罪的办法。”

“不如中止科举。”滕毅思索良久道,但随即又叹息一声,“也不行,也不行啊,陛下盛怒下我们还是要死。”

“上一次科举是洪武六年,如今洪武十五年,准备了这么久,突然中止,考生集体将会不满,陛下依旧会震怒。”

“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哼,这么多人难道想不出来个办法?都等着被杀头?”

“就剩下两个时辰了,两个时辰内没有解决办法,就等着一起被抄家吧!”

贡院内再次乱糟糟起来,同为考官的叶煊站在考官人群中,皱起眉头。

偌大贡院,是考生们答题的场所,而贡院内帘区域,就相当于是考官们的工作区域,负责出题、阅卷、录取、提调、监试、供给等等事务,科举会试中,主考官两人、同考官八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考官若干。

这些考官有负责统筹考场事务的提调官,负责考场物资供应如饮食、笔墨的供给官、有收掌试卷的收掌试卷官等等,这些人也统称考官,叶煊就是其中之一,负责将考生答卷誊抄副本、负责打印试卷的誊录官。

看着乱糟糟的贡院内,叶煊眉头紧紧皱起,前些时日所担忧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他是洪武十四年一月来到大明的。

身为一个后世人,来到大明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他才渐渐的融入了这个时代,可让叶煊感到失望的是,他的户籍是工匠户籍。

明朝户籍实行‘配户当差’制度,户籍类型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一旦确定,需世代承袭,不得擅自更改。

朱元璋定下,‘人口一旦编入户籍,不能随便更改,并强调‘人户以籍为分’‘役因籍异’,户籍直接决定徭役类型,如匠户世代承担匠役,军户世代服军役。

这就代表着,他这辈子只能是个工匠。

虽说工匠也能参加科举,但明朝洪武时期规定,家族中有一人继承祖业,其余者才能参加科举。

他没有兄弟,走不通科举这条路。

就算走通了,他也不懂科举中的儒家理论知识。

不甘于命运的叶煊,决定赌上一把,他将前世八九十年代的‘滚筒式油印机’制造而出,献给朝廷,因此获得重大功勋。

理论上,除科举外,若工匠户籍百姓立下重大功勋,是可以脱离原户籍的,但这种极为罕见,需皇帝亲自下旨豁免才行,叶煊不想这辈子就当个工匠人,决定赌上一把。

由于滚筒式油印机这种跨时代的物品,对于当今大明朝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作用,朱元璋在得到此物后大喜,格外开恩让他脱离原籍,并有意让他为官。

也就是让他在底层先镀镀金,若表现不错,未来可以踏入仕途。

这次开科考试,试卷统一都是由滚筒式油印机打印的,因此他光荣的成为科举考试中的考官一员,一名誊录官。

嗯,就是负责利用滚筒式油印机,将考生答案誊抄副本,防止笔迹辨认的官员,以及科考前打印试卷的官员,不需要太高的文学素养和个人能力,朱元璋认为他原本就是个工匠,根本啥也不懂,安排在这样一个位置镀镀金,已经很不错了。

原本叶煊是挺心满意足的,至少能摆脱工匠户籍了,可他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对劲了,因为他记得清清楚楚,历史上洪武十五年,并未举行科举考试。

大明建国以后,首先是举荐制度,朱元璋要求各地官员上报管辖地区的人才,通过举荐补充地方官府职位,可这却滋生出一个问题,荐举依赖地方官员或权贵的推荐,世家大族可通过人脉关系和地方影响力,使子弟更容易被举荐入仕。

而荐举权掌握在现有官员手中,文官集体可通过推荐‘自己人’扩大政治势力,形成利益纽带,譬如门生故吏关系。

荐举制下,官员需上报本地人才,这种机制易被地方势力操控,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为此,朱元璋思索良久,于洪武三年重开科举制度。

洪武三年首次举行乡试、会试,洪武四年连续第二年举行乡试,洪武五年继续延续科举制度,而到了洪武六年,朱元璋不满科举结果,正式暂停科举,重新全面推行举荐制度。

朱元璋是不想让举荐制度成为大明王朝任用官员的主要通道的,为此他始终在想重新推行科举制度,为了创造更优质的科举制度,原本历史上直到洪武十五年才正式颁布科举制度,可直到洪武十八年,第一次开科考试才重新开始。

这就意味着,历史轨迹发生了改变。

原本明朝是洪武十八年开科考试,可现在却是洪武十五年,就进行开科考试了。

实际上,洪武十四年的时候,他通过献上滚筒式油印机不久,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当时他就感觉到不对劲,心中始终担忧,可他原本就是一个工匠户籍的百姓,哪怕侥幸获得朱元璋赏识混入了官场,也没有任何消息渠道,根本不明白为何科举提前三年开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