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皆是明朝洪武时期的名医啊。
戴思恭师从许谦的徒弟朱震亨,得到朱熹的传承,又学医于荆山人浮屠的徒弟罗知悌。
朱震亨医术精深,时称为丹溪先生,朱震亨赏识戴思恭才思敏捷,尽以医术授之。
戴思恭的医术从此名震浙江,洪武年间,征召为御医,治疗立即见效,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关于戴思恭这个人的医术能力,是有相关历史记载的,据说洪武十九年三月,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患瘕,韩懋久治不愈,明太祖派遣戴思恭前往诊治,戴思恭见其他医生所用药都是对症下药,而没有效果,于是询问燕王有何嗜好,燕王回答:“生芹”,戴思恭说:“得之矣”,于是开出一剂药,燕王当晚排出诸多细蝗。
除了戴思恭外,王履这个人也更加不凡,其不仅仅精通医术,更是能诗文、工绘事,志问学,博通群籍,教授于乡里,幼年时长工张一,随其同访华山,助其完成华山图记,亦精通医术,尽得金华朱彦修所传。
王履对中医最大的贡献是著有《医经溯洄集》一书,为论辩性医著,对《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二十多位医家作了评述与质疑,在学术思想上,对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独到见解。指出温病病因为“感天地恶毒异气”之说;治法以清里热为主,成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
王履提出了中风病须辨析‘真中风’与‘类中风’之说,对明清时期医学理论的发展很有影响。
跟随着范敏和滕毅两人巡视考场,叶煊有一句没一句的讲解着军机处制度,心中却想着是否能从戴礼这个人入手,将天花和肺痨病的治疗方法传出去。
王衷是不可能了,其虽然没有说太过分的话,但很明显就是看不起自己的户籍。
戴礼这个人倒是有机会,听方才范敏和滕毅两人说,戴礼之所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很有可能是其父戴思恭被朱元璋下狱了。
因为戴思恭所领导的太医院班子治不好朱雄英的天花病。
这也难为戴思恭了,以明朝现在的医术发展根本无法攻克天花病。
就从戴礼入手了。
他可不能被动的等死,为了自己的命必须稳妥、谨慎,这天花病和肺痨病的方法,他必须要传出去,让朱元璋知道,救了那朱雄英和马皇后的病。
三人又巡视了半晌,已经到了下午,天边的云霞显得赤红且灿烂,三月的天并不寒冷,太阳虽然落了半截可缕缕的光照耀在人的身上依旧暖洋洋的,叶煊和范敏、滕毅以及众同考官吃饭完后,随意找了个借口离开。
考官和医官,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吃饭。
他方才已经打听过了。
需要去见一见戴礼,和其聊聊。
而且根据他们的猜测,现在贡院外面很有可能已经被封锁了,这种情况下只有医官能自由出入,那么就更需要见一下戴礼了,若是能趁着现在这个时间,将治疗天花的方法传给戴礼,那么这九日科考结束,朱雄英的病情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前提是戴礼听信他的话,以及愿意见戴礼。
贡院的另外一方区域,戴礼静静的吃着饭,脑海中会回想着不久前考官内帘区域内,那天花病的治疗方法。
他当时很仔细的看了看,其实感觉也没有什么用。
但此番回想起来,又感觉有些用处。
具体是否有用,只能应用在病人身上才能清楚,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不俗的医者能力,是能感觉出这药方的特殊的,可天花病真的能被治愈成功么?
“老父身在大狱。。。”
一想到老父亲戴思恭已经五十八岁了,一生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晚年却要受如此大苦大罪,戴礼就感到钻心的痛,眼睛赤红起来有些湿润,鼻子也发堵起来,他知道父亲可能这辈子出不来了。
就算出来,也会被流放或者发配。
甚至被皇帝下令杀了,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救父亲?原本戴礼根本不敢有这种想法,因为根本救不了。
但现在戴礼却觉得,自己可以冒险尝试一下。
那就是,利用叶煊给出的天花病药方,治疗皇长孙朱雄英。
因为他看过这药方了,虽然他看不出来究竟能不能治愈天花病,但他可以确定的是每一味药、每一个治疗步骤,对于皇长孙都是绝对没有任何害处的,吃不死人、治不死人,最坏的结果就是皇长孙的病依旧无法被治好。
而好一点的结果,就是皇长孙的天花病被治好了,那父亲就真的有救了。
不好不坏的结果,皇长孙的命能延长一段时间,缓解痛苦,这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戴礼觉得,可以赌一下。
赌输了,大不了自己也进牢里罢了,他是个很孝顺的人,因为自己是幼子的原因从小到大父亲戴思恭都格外宠溺自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从没有打过他、骂过他,一众兄弟中自己所受的待遇最好,吃好的用好的。
源自于心中最深处的孝道,让戴礼不可能见到能救父亲的希望,却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