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13章 殿阁大学士(第2页)

第13章 殿阁大学士(第2页)

偌大朝堂寂静无声,朱元璋离开也就代表着这朝会结束了,但很多官员心中颤颤的,惶恐到了极致,参与到这起案子的官员已经被吓得魂不守舍,而没参与到其中的也好不到哪里去,到时候被牵连入此案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洪武朝,并没有犯错,但依旧被牵连杀头的官员,难道还少吗?

群臣也尽皆离开了奉天殿。

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帝朱元璋的正式寝宫,不过朱元璋常在此批阅奏折、召见重臣,兼具办公与起居功能,每日朝会后,朱元璋都会返回乾清宫,亲自审阅六部、地方官员呈递的奏疏,朱笔批示后下发执行。

亦或者召对大臣,遇紧急事务,可随时召六部尚书、都督府将领至乾清宫商议对策。

洪武八年,黄河水患发生时,就曾连夜召工部尚书面议。

乾清宫内,朱元璋皱着眉头面容不善,批阅着面前的各种奏章,太子朱标在一旁案侧也坐起,帮助分担各种事务,过了半晌,门外侍卫入内禀告:“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请见。”

朱元璋没有理会这名侍卫,依旧认真的批阅着诸多奏折,良久后他看向身旁的太子朱标道:“标儿,咱准备取消这四辅官制度,你觉得前些时日和你商议的殿阁大学士制度如何?”

朱标思索片刻,言道:“这殿阁大学士制度,目前看起来倒是能解决很多四辅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我觉得并不是很完美。”

“首先,父皇的想法是殿阁大学士制度,仅为正五品,远远低于正二品的六部尚书,这就导致大学士在面对六部尚书时,缺少一定的话语权,提出的建议容易被忽视。”

“大学士仅负责文字润色、誊写诏令,职掌制诰,备顾问而已,无法提出政策意见。”

“父皇提出的大学士制度中,儿臣发现其中并未给这些大学士设置固定办公场所,以及人员全部临时任命,无法形成常设辅政机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大学士仅能建议,无法直接推动政策落实;例如今日春官王本提出的治理黄河之事,此事需依赖工部执行,可春官没有权力调遣,而新的大学士制度中,也无权调遣。”

朱标陆陆续续的说了很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身为太子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很多方面都是一针见血,闻言老朱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虽然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可终究要比四辅官制度好上一些,而这些问题只能随着时间慢慢解决。”朱元璋道。

他也想将目前自己设想的大学士制度创造的完美些,可精力有限,而且部分问题解决方法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需要考虑各个方面。

他能从百姓中杀出来成为帝王确实不凡,可他终究不是神,不可能很快就能想出一个接近完美的制度,而且任何制度都是存在着缺陷的,前人创造出一项新的制度后,也是经过后来人修修补补,才让其最终完美。

“大学士制度仍有不足,可却是时候该取代四辅官制度了。”朱元璋做出了决定,准备等待科举考试结束,以及这起舞弊案查的差不多了,就宣布这件事情。

太子朱标点了点头,同意了这件事情。

直到两人商议决定完毕,朱元璋这才抬眸看着始终跪在地上的侍卫,道:“让毛骧进来吧。”

侍卫膝盖跪的格外的疼,却也不敢表现出来,步伐匆匆的离开殿内,很快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就走了进来,他拿出一份题纸,朱标接过。

朱标自然不能独自阅览,而是交到了朱元璋的手上,不过其匆匆一瞥,看到那题纸上的[土地兼并解决方法]几个字后,心中一顿。

什么情况。

昨日的科考题目,竟然是这个?

而非四书五经、治国之策?

还有,土地兼并这种事情向来都是历朝历代难以解决的大事,并且也很敏感,没有人敢有彻底解决这种问题的想法,可现在那群考官们却将这种问题摆在了科考题目上?

胆子还真大啊。

朱元璋这时也已经被题纸上的内容吸引住了,他唤来朱标一起查看,父子两人伏案仔细端详,慢慢的感到惊讶、震撼。

“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父子俩,一个是当朝皇帝、一个是当朝太子,朱元璋早年没有文化就是个普通百姓,可在领军打仗以及当上皇帝的过程中,读了很多的书,太子朱标就更不用说了,自幼就有大儒教导。

两人深深清楚土地兼并的危害。

土地兼并绝非单纯市场行为,可不是看起来土地买卖那么简单,而是官僚、豪强、士绅通过政治特权,譬如免税、强占、高利贷实现财富积累,形成的一种吞并百姓财产的恐怖循环,同时也相当于危害皇室。

具体步骤,就是利用权力寻租—土地兼并—扩大特权这个循环过程,一步步壮大。

王朝初期,土地兼并对于王朝的危害并不算太大,仅仅是让百姓们减少财富,可到了中期就已经足以让王朝产生各种重大问题,到了后期王朝就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这些豪强官僚了。

举个最显著的例子,汉代贵族就通过“占田逾制”强夺民田,《汉书》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除了贵族外,豪强官僚士绅的种种手段,也是让朝廷防不胜防,他们通过税役转嫁引爆矛盾,土地所有者通过“诡寄”“飞洒”等手段逃税,导致国家税基萎缩,赋役被转嫁给自耕农,譬如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兼并之家”占田七成却仅纳三成田赋,自耕农不堪重负流亡。

历朝历代,都曾有尝试过解决土地兼并这个问题,西汉时期汉哀帝发布限田令,规定占田不得超过30顷,但外戚丁、傅家族带头违抗,诏令成一纸空文。

北魏时期至唐朝,采用均田制,初期按丁授田抑制兼并,但随人口增长、土地不足,最终被‘庄园经济’取代,解决土地兼并也成了空谈。

而滕毅和范敏敢将[解决土地兼并的两种方法]写到考题上,并且让考生回答出第三种完美方法,岂不是这两位主考官认为,他们提出的两种方法有用?

“有些意思。”朱元璋淡声道,他已经看出来了范敏和滕毅两人的想法,这两人明知道就是重新拟定考题,自己估计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狗急跳墙提出了这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目的就是让自己认为,两人有着大才、远远强于其他臣子的能力,因此饶恕他们。

呵呵,朱元璋倒想看看,这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到底有什么用,若是无用的话,他非让这两人知道科举舞弊、擅改考题两桩大罪的后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