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国日化1981资源 > 第21章(第1页)

第21章(第1页)

这显然是不错的评价,办公室里,其他人都抬头看了看,发现居然是个小姑娘,挺感兴趣地看着她。

周渔也不害羞也不自傲,笑着说:“是因为我是种蘑菇的人,我不是懂建大棚,我是懂蘑菇。”

虞梅点点头:“你的要求我记下了,我们再来。”

她直接拿起了周渔画出的大棚示意图,仔细看了看,发现真的跟她原先设计的完全不一样,她指着大棚问:“你上面写着双层膜,怎么说?”

周渔回答她:“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温度,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和种蘑菇还不太一样,蔬菜对温度的要求比较宽泛,譬如黄瓜,只要19度以上就可以生长。”

“但蘑菇不一样,以平菇为例,温度低了不长,温度高了菌丝会枯萎,或者提前开伞,味道就不好了。”

“无论是对覆盖厚度,遮阴度的精确测量,还是两层膜,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调温。”

虞梅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起来,“对,是这个道理。”

她一边听着一边看周渔的简易图纸,然后指着周渔画在大棚两侧的通风口问:“这个通风口为什么在这里?”

蔬菜棚的通风口都在上方。

周渔解释:“蔬菜是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蘑菇正好相反,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氧气的分子量是32,二氧化碳是44,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沉积在底部。”

只这一句,虞梅就明白了。

她不由对周渔更加刮目相看,只要学过化学,有初中知识,都学过分子量,但是,能想通这个关节,考虑到这个细节的,又有几个呢?

有的时候,真相就是很简单,难的是,如何捅破那一层薄薄的纸,周渔这个想法,看似简单,却也是开创性的。

她忍不住说:“你真是想的太细致了。”

倒是周远征听得一头雾水,什么重什么轻,怎么就跟蔬菜不一样了?他困惑的表情太明显了,周渔想忽视都不能,而且,这次本就是带着周远征让他学习的,肯定要给他讲清楚。

“蔬菜是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一个棚里,二氧化碳比较沉,都落在了下方,也就是落在了植物的周边,那不就好比将食物放在了嘴边,使劲吃就行,至于氧气,因为比二氧化碳轻,所以都被挤到了上方。那么通风口留在上面就可以了,一打开氧气就出去了,新的二氧化碳就进来了。”

“蘑菇不一样,是菌类,菌类和人一样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

周远征也不是个笨人,立时就反应过来,“那周围都是二氧化碳,就等于长在茅房里,肯定长不好!”

这个比喻着实有点不雅,周远征就是下意识脱口而出,说完就有点不好意思,这里可都是有文化的人,他实在是太粗鲁了。

周渔居然还夸他:“挺精准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是在大棚两侧设计的通风口,这样的话,风进来直接吹散了二氧化碳,能让菌类更好的呼吸生长。”

周远征这算是彻底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由看向了那几张草图。

周渔跟他解释完了,就再跟虞梅说自己的想法:“但是,通风口留多高也是有讲究的,需要计算,这个我就不懂了,您得帮帮我!”

“你要是这个都懂,那就不用来找我了。”一向严肃的虞梅都忍不住跟周渔开了个玩笑。

后面自然还有别的,不过蘑菇无非就是透光隔热保温三点,两个人一直围着这个聊,他们到的时候是半上午,等着结束,都已经过了中午饭点了。

虞梅就说:“走吧,我请你们吃食堂。”

这是请人帮忙,周渔自然不能让她付钱,她直接说:“咱们出去吃吧,我记得国营饭店就在附近,我们请客。”

虞梅本是不愿意的,不过周渔说的也真诚,“本来是应该让省一建帮忙建造的,不过我们的蘑菇种植规模会越来越大,所以想自己掌握这门技术。这是周远征,我现在种植的菇房都是由他建造的,我想让他来承建大棚。”

“他是个农民,只有小学文化,可能还需要多麻烦您。”

虞梅就知道,这饭不吃不行了,如果拒绝,人家还以为她不待见周远征了。她点点头,“这样,就一碗面,多了都不要,我出饭票,你们出钱,行不行?”

这也相当于人家付钱了,不过周渔没有坚持,你来我往地并不好看,反正日后接触的时间还多着呢。

倒是虞梅人挺好,吃饭的时候,还跟周远征说起来,“我也是农村的,就是现在回家也要干农活,你放心好了,我知道农民的不容易,有不懂的你就多问我。”

有了这话,周远征也松了口气。

大棚的事儿上午就说完了,吃了饭,虞梅就跟周渔说:“我设计好了就联系伍总,到时候你们得再过来咱们碰碰头。”

随后虞梅就上班去了,周渔和周远征则站在省城宽阔的马路上,这会儿已经是下午两点,车是五点的,还有点时间。

周朵没来省城那股遗憾劲儿溢于言表,周渔就想着给她带个礼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