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19楼乐文小说>大国日化1981格格党 > 第62章(第2页)

第62章(第2页)

同时,我们是东道主,参会有那么多的同行,怎样让客户更信任我们呢。所以,我们的商情组还有个重任,就是也要对咱们南河的厂家进行细致的调查,将这份资料交给需要交易的外商,提高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

“我认为,虽然很多时候价格战可以拉到客户,但更多的客户并不是完全以价格为考量的,如果我们是更值得信任的供货商,相信他们也愿意为自己减少风险。”

大家原本以为,周渔这个商情就是讲讲定义,没想到的是,周渔还是个会讲话的人,开头几句,引来了注意,后面这个比喻,可是深入浅出的讲了商情需要干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这个外商对他们的信任度,可是个新概念,原先大家没想过这个。外商看中了商品,就是谈价钱,不停地告诉人家:“我们的东西好,我们东西便宜,跟我们交易吧。”

但周渔说的是真有道理的,这里面带队的大部分是负责人,他们也有下属供货厂,有些厂家一贯质量好,有些质量很一般,就算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他们也会提意见,也会想办法不要不好的供货产品的。

信任很重要。

但是,在广交会,老客户可以提信任,新客户那里,其实都是能成交就好,不亏钱就行,哪里还注意这两个字。

虽然不觉得很容易做到,但终究大家都是识货的,知道周渔说出了点东西,很多人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周渔也发现了,她接着说:“当然,相过亲的都知道,媒人手头可不是只有一个小伙和一个姑娘,那是攥着大把资源的。”

这话让不少人都忍不住乐了,仿佛是回忆了过去的时光,但不得不承认,周渔说得对。一家姑娘小伙百家求,不是说着玩的。

“放在广交会上也是,咱们是卖方,全国几十个省份,说真的东西大差不差,那种独一份的,相信在座有的没几家吧。”

“也就是说,竞争者众啊。”

“所以一有成交的机会,就不停压价!生怕别别人抢了。”

“但是,我们仿佛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将近两万外商到访,他们要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都是我们去找着人家降价求交易,他们之间没有竞争呢?”

“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要买,买多少?我们只能来一个争取一个,而不是瞧一瞧到底是供货量大还是需求量大,根据市场来定价。”

“这个时候,有个媒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具体信息,有的放矢,他们要的多,咱们就正常价,他们要的少,咱们降降价。”

“这其实就是商情组的另一个作用:预测市场趋势。”

这个大家若有所思,周渔站着,能看的清楚,有人觉得很好,脸上带了惊喜,有人则并不认同,脸上带着否定。

但现在,起码已经没有人对她进行议论和不懈了,这是因为大家起码能看出来,她是真懂一些。

周渔本就不是为了让他们完全相信,没有事实说话,没有人完全相信的。她这场解说,是为了后面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只要大家听进去了不排斥就成功了。

显然,现在的效果不错,有人还问呢:“就这些吗?周组长?咱不提预测有多难,就算预测了又怎样,我们想要个好价钱,旁边其他省份都降价,一点用都没有!”

周渔笑着说:“普遍上说是这样。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左右兄弟省份。但是,你们别忘了,媒人还有个特殊的本事,她手里有独家资源。”

“我们商情组也一样,在进行对外商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提前掌握他们需求,早一分拿到消息,我们就可以进行独家谈判。也就是说,有了商情组,广交会不仅仅是在会场上,会场下也可以成交!”

这话一说,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比较矛盾了,是愿意相信可又质疑他们是否能做到,不愿意相信但周渔给的前景太好了。

最终,一时间,车厢里居然静了下来。

周渔并不没有因此而气馁,她直接揭破了大家的矛盾:“我知道,一切还未开始,商情也是个新生事物,让大家完全信任我们,是不可能的。大家肯定会觉得,你们说的头头是道,到底能不能做到?”

这是真说道心坎上了,立时有人点头:“是啊,周组长,你说的这些,如果做到了,我们肯定都欢迎。但,收集信息真的是这么容易吗?人家凭什么告诉你呢?”

“这个现在说也是口说无凭,但有一点,各位同志们,无论过去我是什么身份,现在我都是咱们南河外贸团的一员,我与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想这次广交会之行能大获成功。”

“所以,在没有得出我们真的不行之前,我希望大家拿出一些坐火车的时间,支持一下我们。我们商情组趁着人少,将会对各厂进行信息核查。”

“一方面,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任何的改变都有可能得到外商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许一些被忽略的不经意的小信息,就可能促成一个交易。谢谢大家配合了。”

周渔话落,干脆直接介绍了剩下的四名组员。

这会儿大家坐火车本就没事,而且周渔刚刚还说了一堆商情组的好处,大部分人都是挺愿意的,就算有人觉得没啥用,也不好像刚才一样,直接表现出来了。

毕竟,周渔把工作已经做到位了,再叽叽歪歪的,就是影响工作了。

所以,这一路上,商情组的工作倒是进展顺利,最多就是大家被问烦了——商情组要的信息实在是太详细了,这参展产品都已经报上去了,他们还居然问,你厂里除了这些还生产什么,过去有没有什么产品现在不生产了,还有没有什么库存卖不出去?

江州灯泡厂的厂长苏美盛就说了:“过去停产的就是卖不好,现在库存的也是卖不好,这种我们都不要的东西,人家外商怎么可能要?你们问详细是好事,可也不能啥都问吧,这都没用!”

恰好收集信息的是薛霞,有点面上挂不住,只能说:“万一呢。你们厂是生产过彩灯是吧。”

“对,还库存两万多条呢。给香江的,人家后来不要了。”

薛霞就把内容写上了,等着苏美盛这边问完了,也到了吃饭时间,她回到座位忍不住跟王秘书说:“这样真有用吗?我快顶不住了。牢骚不少的。”

王秘书也心里没底,瞧着远处还在跟人聊的周渔,只能说:“资料越全,用的时候越轻松。组长有自己的考量。”

薛霞小声说:“我不是不支持,我觉得组长说的挺好的,这真是个好办法,我就怕做不到,咱们才五个人,说的这么全面,哪里去弄这些商情啊。”

王秘书其实也心里打鼓,还瞧着没人的时候专门问过周渔,“你们梅树村来了多少人?”

周渔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他现在老打鼓呢,听周渔当时的口气,四五个不管用,最好是有十个,十五个就更好了!

两天一夜时间,商情组算是将贸易团问了个底朝天,用苏美盛的话说:“几十年的老底都抖落出来了。”

不过,他们也心里清楚,虽然嘴巴嫌烦,但最累的还是商情组,那么久的火车坐着都累,他们五个包括周渔在内,没一个偷懒,让人敬佩。

所以,即便到了后来,大家也累了,却反而没有了开始时的牢骚,都挺配合的。周渔也挺感动的,一群可爱的人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