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热热闹闹吃完饭后,第二天秋收干劲儿满满。
章家的牛租给山子家用,一天三十文钱,不用管牛草。
如今到秋天草料少了,皇竹草类似大号的白茅草都老了,但地里的苞谷杆儿和豆杆、花生杆儿都是牛爱吃的。
还有稻杆,牛也爱吃。再过十天半个月,小阳春出来一派春日融融,田里的稻茬儿会重新长起来,嫩芽青葱,那就是牛最爱的肥嫩口粮了。
章小水把牛送去打工前,将牛肚子喂的饱肚子都明显鼓着,直到把稻草递过去牛扭过脑袋,这是吃饱的意思。他还摸了摸牛脑袋,“虽然是第一次出门做工,但是勇敢牛牛勇夺第一!”
牛牵到吴启河家的时候,吴启河还有些不会牵,怕牛,畏手畏脚的,尤其是那两个牛角有些吓人。
赵丽花就上手麻利多了。牵着牛下地干的飞快。
三十文一天贵,吴启河一月的工钱换成天,还不及三十。但吴启河做工体面光鲜,旁人求都求不来的。虽然心疼三十文钱,但是吴启河尽快把家里秋收搞定,好早早去上衙。
中间吴启河还抽了一天时间,每家每户抽一个男丁去给王二郎家秋收。
他本意是男丁有把子力气干活快,但是来的都是女人,章家来的还是章小水。
吴启河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这是没考虑到王二郎是个小哥儿的缘故。
这点,吴启河在心里记下了,可不能忽视一些边缘人的想法,他今后去衙门要想搞好关系,也得真放下身段去交际,再说他本就没什么身段。
王家就一亩水田,那谷子差劲儿的很,稻杆瘦弱倒伏也不好收割耽误进度,但人多,半天不到就割完稻穗。
他们这里稻谷脱粒和脱豆子一样的,都是把麦穗晒院子里,铺一张粗布,用连枷打。
王二郎这个年纪本做不来这活儿的,但是双亲不拿他当人用,挥着长长的连枷那也有模有样。
他家旱地里的苞谷和豆子、红薯之类的就不让乡亲们帮忙了,地里没多少,他都能背回来。
章小水自讨腰包给他阿爹三十文钱,给王二郎租了一天的牛。这样王二郎就只要把地里的东西挖出来或者摘好装着,省了运输的苦力,轻松很多。
要是他自己边挖边背,力气小,背不了多少,蚂蚁搬家似的,一亩地的杂粮估计要忙活十天,但是有牛帮忙运送,他攒了劲儿狠狠摘挖两天就干完了。
王二郎心里感谢村民和章家的帮忙,可他家又没东西,刚收上来的粮食怕还不够缴纳粮税的。
不止他家,山狗村周边的村子都在担心粮税。
天干,地里都没庄稼。
山狗村还算是地里富裕的了。
吴启河跟着县令进村跑,才知道其他村子多惨,不说颗粒无收,那地里的干裂缝都能把脚指头夹进去,城外已经有闹饥荒的灾民了。
好在崔卫风是个干实事的,毫无技巧,全凭钱砸出来的可靠。
他一来华水县就是天干,县里粮仓空的老鼠屎都没有,便早早从江南走水路运输了一批粮食囤着。
这样一来,县里粮价被压着稳稳的,乡绅商贾失去暴利赚钱的机会。
他这动作大,朝中有人参他,滥用职权与民争利。但一样的,和之前参他整顿牛市那情况轻飘飘没个水花,凭借他的家世,写一份辨折递上去就了事。
今年整个县的秋收都受到了旱灾影响,秋收还没进入尾声,就下起了两场暴雨。
山狗村的人都松了口气,今年秋收早。
章家秋收早早完工,唯一田地多的,虎家十几亩地,那其他几户都帮忙收割两天,半大少年有的是力气加大人十多个,那站在田间地头如蝗虫过境,闹嗡嗡的就把地里庄稼收回去了。
多年来都这样,已经习惯了,这做工自然不开工钱,做点荤菜补补油水就是了。其他几家有事情也都这样来的。分不清谁占便宜谁吃亏。
虎家地里收好后,村子里最让人操心的王二郎,也一点点把地里东西刨光了。
王二郎刚从地里把豆子搬回家,来不及晒,山雨欲来阴风卷起土腥味,豆大雨滴砸菜叶子上,他坐在屋檐下捧着豁口的粗瓷灌了几口水,稍稍休息后再把豆杆儿铺开在堂屋里,免得堆攘在一起发热豆子生芽。
别的村子都在埋怨这乌压压的滂沱大雨,王二郎却是高兴的,盯着山边的雨脚,下雨好啊。这样山里就会长东西了,他可以进山摘点山货给村子里送。
帮他家秋收,王二郎都拿不出饭菜招待,村子里人也不要吃饭,他松了口气又压在心头。
这雨水好,他等雨小了,去河边捡好些细细沙土发了豆芽,发个两斤豆子约莫出十五斤豆芽,每家每户应该都能分一碗豆芽菜。
他又觉得村里人帮他太多,这点东西拿不出手。于是过两三天雨停后,他又去山里捡菌子山果看看。
王二郎去问了章小水要不要进山,章小水没有空,吴家交割的二十亩地可有的章家父子三人忙。
二十亩地肥力不均,多是中下等,万幸的是田里没难清理的杂草,接受过来就可以翻种。
章家挑了不方便灌溉的三亩出来,放干水田犁地,准备做旱地,过一个月后种冬小麦。
他们家以前没地没种,过年过节就买小麦自己舂面粉,如今有地了,可不得使劲儿种。小麦可是和谷子差不多的价格。
开挖了五亩的田种油菜,来年吃油就不用买了。
村子里人都说他家一年吃不到五亩的油菜吧,可章小水知道他爹是准备进城摆摊卖吃食,可不得要很多油很多面粉。